2025年11月7日,响应共青团中央“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工作部署,华北理工大学药学院中药实践团队,走进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华理家园幼儿园,开展生活照料与趣味陪伴结合的志愿服务。这支队伍以青春行动搭建高校与社区幼儿的联结桥梁,既为孩子成长添了暖意,也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志愿价值。
午后的幼儿园教室,暖金色的阳光透过轻柔的窗帘洒落,氛围温馨而静谧。实践团队志愿者坐在小椅子上,指尖捏着浅粉色发绳,正耐心地为刚睡醒的小朋友们梳理蓬松的羊角辫。志愿者温柔地拢起小朋友们耳侧的碎发,细心别到耳后,动作轻柔又娴熟。不远处的小桌边,其他小朋友围坐在一起,捧着志愿者们提前剥好的橙子和小蛋糕大口享用,清脆的笑声与细碎的咀嚼声交织回荡,让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热闹的暖意。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梳理头发。
为了让小朋友们拥有舒适的休息环境,梳完头发后,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穿梭在午休床之间。他们动作麻利又轻柔:将小朋友蹬开的被角轻轻掖至床沿,把揉皱的被面顺着床垫纹路慢慢抻平,逐一抚平边角的褶皱;把偏移的枕头小心翼翼摆正到床头中央,确保枕面平整贴合;还顺手将掉落在床尾的小玩偶、散落的衣角轻轻拾起,整齐摆放在床侧指定位置,用细致的行动守护着孩子们的休憩空间。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整理床铺。
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工作室内也呈现出一派专注忙碌的景象。志愿者正手持热熔枪,专注地制作中药主题姓名卡。为了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接触中药知识,他们将印着“甘草”“菊花”“山楂”等中药名称的卡片,与彩色毛根、亮片巧妙搭配:先用水彩笔勾勒出简约的植物轮廓,再将剪好的彩色亮片按纹路有序排列,随着热熔枪“滋滋”作响,亮片稳稳固定在卡面。过程中,不时调整毛根的弧度,即便指尖被工具微微烤得泛红,也依旧耐心打磨细节,只为给每个孩子送上独一无二的中药元素专属姓名卡。

▲图为志愿者帮助老师完成中药姓名卡。
稍作休整后,活动室的绘画桌前很快热闹起来。志愿者提前将水彩笔、画纸按班级分好,手把手教5岁的小朋友勾勒云朵弧线:“咱们画的白云,线条要圆润才好看呀,就像棉花糖一样软乎乎的。”“小朋友们,知道这个画里藏着的中药小秘密吗?”另一位志愿者蹲在桌旁,一边指导小朋友们正确的握笔姿势,一边细心地挤好天蓝色、纯白色颜料,趣味讲解道。5岁的小朋友歪着脑袋想了想,脆生生地回答:“像板蓝根!姐姐说过它的颜色纯净又清爽~”周围的小朋友们纷纷附和,活动室里满是稚嫩的笑声与欢快的互动。志愿者接着补充:“大家涂色的时候慢慢涂,才能让颜色均匀好看哦。”“姐姐你看!我的蓝天里飘着白白的云!”小朋友兴奋地举着画纸凑到志愿者面前,志愿者笑着点头称赞:“颜色涂得真匀称,还藏着中药小知识,这是今天最有创意的‘中药主题画作’!”

▲图为志愿者协助小朋友完成绘画创作。
活动尾声,“暖阳伴童”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齐聚幼儿园活动室门口,镜头定格下他们带着笑意与成就感的脸庞。有志愿者擦了擦额角的细汗,语气真切地分享道:“之前总觉得志愿服务是单方面付出、对方收获,今天才深刻感受到是双向的治愈与成长——用心陪伴孩子画画、梳头发、做手工,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也把所有的疲惫都驱散了。”

▲图为实践团志愿者合照 此次活动中,药学院青年学子跳出实验室的理论框架,以贴近生活的细腻方式传递志愿暖意与专业温度。他们用耐心陪伴呵护孩童纯真,用创意手工播撒知识种子,在社区实践中真切读懂了“陪伴”的重量与“服务”的内涵。这场双向奔赴的志愿行动,不仅让大学生在躬身实践中锤炼了社会责任感,更拉近了高校与社区的情感距离,让青年服务社区的纽带愈发紧密坚实。未来,学子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志愿之花在社区沃土中持续绽放,让高校赋能社区的生动实践不断续写新篇。(通讯员 刘航杞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航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华北理工大学青年学子走进社区幼儿园开展志愿服务
服务燕赵担使命,躬身实践育新人 —— 华北理工大学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深融产学研用 在盐碱地上书写知行合一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