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传古韵,留存杨家情 —— 潍坊学院匠心薪传·非遗焕新实践团走进杨家埠木版年画

发布时间:2025-11-08 16: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玥 贺加贝 申晋硕 宋润 张文清 李雨洋 徐子棋 张雨涵 王秋萍 尚宇乐   阅读 69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一木一版,一刻一印,皆是文化的沉淀;一红一绿,一墨一彩,尽显匠心的温度。2025年10月25日,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子学堂"匠心铸魂,非遗新生"非遗守护者纪录片行动第二期如期开展。"匠心薪传·非遗焕新"实践团走进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付涛的非遗空间,在木屑飞舞与色彩流转之间,探寻传统年画背后的文化根脉与时代新声。

为使此次文化实践更具深度与温度,活动前期,团队成员通过文献检索、专题研讨、影像观摩等方式,系统梳理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百余年的发展脉络。从明代“家家印年画,户户绘丹青”的盛景,到清代"画店百家,年画千样"的繁荣,再到当代非遗保护的使命,队员们逐步认识到,木版年画不仅是节庆的装饰,更是民间信仰、地域文化与审美精神的活态载体。其"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的创作方式,融合雕刻、绘画、印刷等多重技艺,体现了“格物致知、精益求精"的传统工匠精神,也呼应了孔子学堂"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图为队员们共同梳理木版年画发展脉络

走进杨付涛老师的非遗空间,仿佛步入一个由木香与色彩构筑的微缩宇宙。墙上悬挂的《水浒传》人物年画栩栩如生,案头整齐排列的梨木版镌刻着岁月痕迹,父亲杨洛书传下的刻刀与图谱静静诉说着跨越几代人的传承故事。杨付涛一边演示刻版,一边向队员们讲解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从选木的严谨、刻板的精准,到调色的讲究、拓印时的工具使用与力道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祖辈的经验与智慧。“直线要挺,曲线要柔,差一丝,神就散了”,他轻抚刻刀说道,“木版年画的‘神’,不仅在画样,更在刀工。”

▲图为队员们聚精会神听讲

在深度访谈环节,杨付涛回忆起四十余年的传承历程。“一开始觉得有意思,真正上手才发现困难重重,”他坦言,“但我这个人就喜欢钻研难题,越是难,越想突破。”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让他在继承父亲“大筒套”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琢磨出更优更快的手工制作方法,也将传承的火种彻底点燃。谈及创作四大名著题材年画的经历,他分享了为完成《水浒传》108将远赴莱阳寻找梨木的艰难历程。“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要好几块板,木材从哪里来?”凭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念,他最终解决了材料危机,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信念的坚守。

▲图为队员们围坐进行深度访谈

拍摄过程中,队员们以专业视角多机位记录木版年画的制作细节:特写镜头聚焦刻刀游走的轨迹,中景呈现调墨拓印的连贯动作,全景则捕捉非遗空间中两代人技艺对话的温暖画面。镜头之下,杨付涛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手法与年画中鲜活的人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拍摄间隙,队员们围绕“传统年画的当代价值”“青年与文化传承”等议题与杨付涛展开交流。他指出年画创作要紧扣人物的正向特质,传递惩恶扬善、家国情怀等积极价值观,同时也要注重挖掘经典人物精神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关联,让古老题材焕发新时代的生命力。

▲图为队员们在工作台旁观摩学习

作为“匠心铸魂,非遗新生”系列纪录片的第二期,本次木版年画探访不仅延续了首期核雕活动的深度与温度,更进一步拓展了非遗记录的维度。活动通过影像留存了杨付涛对父亲技艺的继承与创新,也展现了木版年画从木料到艺术品的完整蜕变。队员们在此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成为文化的学习者,更要成为积极的传播者与创新的实践者。

▲图为队员们与杨付涛的大合照

未来,孔子学堂"匠心铸魂,非遗新生"纪录片行动将继续走进潍坊风筝、潍坊刺绣等更多非遗项目,通过青年学生的镜头与笔触,记录非遗守护者的故事,传递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继续秉持"让传统文化扎根青年"的育人使命,引导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对话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守护文化根脉,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王玥、贺加贝、申晋硕、宋润、张文清、李雨洋、徐子棋、张雨涵、王秋萍、尚宇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玥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