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正当“夏”——我的社会实践之旅:青声传韵,让普通话浸润乡田

发布时间:2025-09-01 23: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佳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记忆中的蝉鸣还未散去——去年暑假,村口张爷爷守着晶莹的土蜂蜜坛子,皱纹里盛满期盼。可当外地游客走近,浓重的方言却让介绍变成焦急的比划。"这是崖蜜...槐花酿的..."看着游客困惑摇头的背影,琥珀色的蜂蜜在阳光下沉默地闪光。那一刻的遗憾,如同种子埋进心田:若语言能搭起桥梁,山野的馈赠怎会止步于村口?

秦岭南麓,云起柞水。当秦岭南麓的木耳迎来第一茬采摘季,一群青年把普通话种进了柞水的泥土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为展现这份来自基层一线的青春答卷,生动讲好建大学子服务社会、砥砺奋进的青春故事,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参与实践的热情,党委宣传部联合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社会实践之旅”系列报道。

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声传韵・语润乡田”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这个夏天,11名志同道合的队友在董甜子、岳家新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用声音搭建桥梁,用行动传递温暖,渴望为这片土地注入青年之音。

图为出征仪式合影

音起柞水:助力柞水县乡村振兴的青春印记

柞水县曾是深度贫困县,如今依托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焕发新生,却因地处秦岭南麓,部分偏远山区教育资源不足,普通话普及率较低,还被列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点支持区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团成员既有着达标且流利的普通话水平,部分队友还熟悉陕西本地语言环境,这让成员们更有信心为当地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提升文化软实力出一份力,也让这次实践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要以青年之音,帮助乡亲们解决沟通难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金水村村干部合影

以声载道: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

清晨,在柞木县进行普通话调研时,一群正在玩闹的小朋友围了过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仰脸问:“姐姐,你们教普通话吗?我想当老师,要会普通话、考证书吗?”成员们心头一热,告诉他学好普通话能帮助他实现梦想,还举例说用普通话介绍柞水木耳可让更多人知晓,去外地或当老师时,普通话都是沟通 “桥梁”。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那一刻,成员们知道普通话的种子已在他们心里悄悄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进行调查

让普通话在乡田绽放暖意

在金米村木耳种植基地,当地村干部指向“小木耳,大产业”的标语,携成员们一起重走总书记的“来时路”。她回忆起总书记与村民亲切问候,“接地气”地称呼金米村的木耳产业为“小木耳,大产业”。如今,这六个字已成标语立在基地中心,更深深地印在村民心中,激励着村民种出更多的“小木耳”。村干部向成员们讲述由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新研发培育的柞水七号木耳,抗逆性强、产量稳定,让荒山变成聚宝盆。参观完金米村木耳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在村口碰到了正推着小推车卖木耳的大婶。她见成员们过来,便用方言热情介绍,边展示木耳边说明“秋耳” 肉厚宜炖、“春耳” 脆嫩适凉拌的特点。看着大婶认真介绍的模样,成员们想到推广普通话对当地农产品销售的帮助,便向她提议,用普通话介绍能让外地游客和收购商更清楚了解木耳,若拍短视频带货,标准话还能让更多人知晓柞水木耳。随后,成员们帮大婶整理出木耳品种特性、吃法的普通话介绍内容。大婶接过文字反复念,脸上满是欣喜。这一幕让成员们更确信,推广普通话能切实为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为当地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金水村村民交流

这次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员们发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交流的需要,更是乡村对接外界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比如金米村的木耳种植户,若能熟练用普通话直播带货,就能更好地把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同时,成员们也看到了柞水县的变化:生态旅游公路修到了村口,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机器轰鸣,村民们的脸上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成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参与,学生不仅可以用普通话搭建桥梁,未来还能结合专业知识,为当地特色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木耳种植基地合影

如今背包虽已卸下,但秦岭的风仍在耳畔低语:每粒普通话的种子,终将在乡野长成参天林荫。实践团成员们真心祝福柞水县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用青春力量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