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推普润塞上,语赋乡兴谱新篇丨北京师范大学语润塞上实践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展推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9 10: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昱辰 刘奕凝   阅读 4.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作为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25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国家重点团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语润塞上实践队于815822日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将语言赋能深度融入民生服务、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团队以调研定方向、以服务显专业、以机制促长效,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北师大方案

调研筑基察实情 精准推普明方向

语润塞上实践队坚守“无调研不实践”的工作准则,以“语言现状摸底+移民文化探源” 为双主线开展工作,既精准捕捉推普痛点难点,更夯实文化认同根基,为后续实践划定清晰 “路线图”。

在语言调研环节,实践队创新采用“入户走访+驻点办公+专题访谈”多元模式:一方面深入村民家中、村口商铺,面向老年群体、返乡创业者、青少年等不同对象科学抽样,累计回收有效问卷 150 余份,还向参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调查的村民与孩子同步发放推普宣传单;另一方面驻点村委会期间,队员主动协助村民办理务工补贴申领,用标准普通话耐心解答政策疑问,在服务民生的过程中同步摸清语言使用实际情况。与小泉村 “两委” 座谈时,村书记蔡磊坦言:“村里一直重视普通话推广,但农忙时节难组织集中培训、老年村民学习主动性不足,始终是推进过程中的难题。” 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让后续推普方案更贴合乡村实际,切实彰显了调研的实用价值。

▲普通话调研(左上)、宣传册介绍(右上)驻村服务(左下)、专题访谈(右下)

文化调研同样走深走实。817实践队“红色小小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宁夏移民博物馆、红寺堡区文化馆,通过实物展陈、史料记载,直观感受移民文化的传承脉络,深刻体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移民精神内核。在此过程中,团队进一步明确“以语言浸润移民文化、以文化凝聚家园认同”的实践路径,让推普工作不仅停留在“语言普及”层面,更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纽带。

  

▲文化考察剪影

多维赋能育新人 语言铸魂激活力

依托前期调研成果,语润塞上实践队紧扣“儿童成长、青年赋能、产业增效”核心需求,围绕儿童与准大学生两大群体设计特色推普活动,实现“语言能力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双重成效。

818日—820日,实践队在罗山社区、东方社区,团队开设为期三天的“趣味推普课堂”:音乐课上,用普通话教唱红色童谣,让孩子在旋律中熟悉标准发音;典读课里,带领孩子品读经典篇目,在文字中感受语言魅力;绘画课上,引导孩子用普通话描述 “我的家乡” 创作思路,将语言学习与生活认知结合;亲子课中,推动家长与孩子用普通话互动交流,营造家庭推普氛围。多样的教学形式打破传统推普的枯燥感,让孩子主动亲近、乐于学习标准普通话。

   

▲“趣味推普课程”活动剪影

针对小泉村8名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822日实践队量身打造“小泉育新苗,大学起新篇” 专项活动:用标准普通话讲解“校园生存指南”,结合电信诈骗真实案例,拆解诈骗典型特征,提升新生防诈意识。实践队并在活动尾声设计了“普通话颂家乡”环节——新生们通过或查阅文旅资料补充移民历史,或向家长追问民俗故事,而后纷纷登台,用流畅的普通话讲述家乡变迁与个人成长,在表达中深化文化自信,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家乡与未来的“情感桥梁”。

▲“小泉育新苗,大学启新篇”活动剪影

电商助农破瓶颈 长效赋能促发展

作为国家重点团队,语润塞上实践队不仅止步于短期推普成效,更以红寺堡区特色黄花菜产业为切入点,搭建“普通话 + 电商”助农模式,既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更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让推普成果切实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团队首先深入红星村黄花菜加工厂,实地记录产品清洗、晾晒、包装全流程,梳理“天然无添加”“高原充足日照”等核心卖点。为提升直播效果,实践队在前期开展两场预热直播:一场聚焦“电商沟通普通话”,教村民掌握产品介绍、客户答疑等常用语;一场结合宁夏非遗扎染技艺与观众互动,提前为家乡特色产品“吸粉”。822日“黄花菜专场直播” 中,队员们化身电商主播,用规范普通话详细介绍产品特点、解答网友疑问,最终收获122 单订单,成交金额达2427.8元。“现在全国都知道咱红寺堡的好黄花菜了,真是谢谢你们!” 村干部的认可,生动印证了“语言赋能产业”的实际成效。

而实践队并未止步于“单次直播成交”,而是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团队挑选青年村民开展专项培训,提供直播脚本模板与发音指导,后续将通过线上答疑持续跟进,让“学普、用普”从“活动要求”变为“村民需求”,真正实现“语言赋能产业、产业反推推普”的良性循环。

  

▲参观黄花菜加工厂(上)和电商直播(中、下)

从初抵红寺堡的晨光到实践收官的暮色,八天里,语润塞上实践队活跃于村民家中、社区课堂与田间地头: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让标准普通话温暖不同群体;收集150余份有效问卷,梳理形成专项调研报告;无论是教孩童讲家乡故事、为准大学生答疑,还是帮种植户搭电商渠道、与村“两委”商推普方案,团队始终以行动书写国家重点团队的责任答卷。此次红寺堡之行,实践队既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也为高校服务基层提供范例——以语言专业对接乡村需求,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民生、文化与产业的纽带;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梳理经验,探索“线上+线下”长效推普机制,让普通话滋润塞上,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红寺堡连接市场、实现振兴的“黄金桥梁”。

   

▲语润塞上实践队合影

撰文 | 李昱辰

图片 |语润塞上实践队全体成员

审核 | 张荣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奕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