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天青过雨”:豫北医学院青年大学生唤醒千年汝瓷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5-08-20 18: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嘉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溯源千年窑火中的道法自然,破译"天青过雨"的釉色密码,探寻汝瓷天人合一的美学基因,为非遗活化注入年轻血脉的传承能量。豫北医学院崇德书院实践团赴汝州市“发扬汝瓷之美,传承家乡文化”实践团于6月17日至23日来到汝州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构建汝瓷文化传承的立体认知体系,6月17日,实践团9名成员以汝河滩涂寻石为起点,正式开启“发扬汝瓷之美,传承家乡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文化探索-工艺传承-文脉传播”为脉络,通过五次递进式调研,为非遗活化注入青年视角。实践团来到汝州文庙,在宋代残帖中触摸“青如天、明如镜”的釉色记载,于棂星门下聆听“贡瓷御选”制度的历史回响,更在大成殿前发现建筑彩绘与汝瓷开片纹样的“天人合一”审美共性,千年瓷韵在青砖黛瓦间渐次清晰。

为验证传统器物与建筑的美学同源性,6月21日,实践团在风穴寺古建筑群中发现宋代塔刹轮廓与汝瓷莲花温碗收口曲率93%吻合的“空间同构”现象。当将寺东碑林拓片与汝瓷残片并置比对,队员们惊觉:北宋工匠在砖、木、瓷不同载体中始终恪守"以形摹天"的造物法则,此刻方知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每代匠人的手掌都成为文明基因的传递者。而这场跨材质的形意解码,为重构非遗传承的"活态基因链"提供了新坐标——当青年以掌纹丈量砖木与瓷土的同源呼吸,便让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在代际触碰中重获脉动。

为解码传统工艺中的自然诗学,6月22日,团队走进汝州青瓷博物馆,通过宋瓷残片的冰裂纹肌理与“天青过雨”釉色密码,与北宋匠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跨越千年的釉色对话,不仅破译了"雨过天青"的自然密码,更让北宋匠人"道法自然"的造物哲学,化作当代非遗活化的基因图谱。同时釉色对话为当代匠人铺就复归本源的朝圣之路——以千年窑火淬炼的"自然密码"为引,让天青釉色在年轻手掌中重新流淌,续写非遗基因的当代诗行。

为传承汝瓷匠心的实践智慧,6月23日,弘宝汝瓷馆馆长王振江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的审美理念,结合前辈复原失传工艺的艰辛历程,为队员们揭开汝瓷匠心的深层密码。队员唐情情在揉泥环节遭遇泥料湿度微差引发的反复塌陷——添三滴汝河水则胎壁厚薄不均,减半指揉压力度又导致胚体成型滞涩。历经五次重练后,她终在匠人指点下掌握"提、按、收"的连贯手势:右手腕随坯车转速匀速提拉,左手虎口以三成暗劲收束泥胎,当窑炉余温透过陶土渗入掌心时,她突然明悟"火候即心候"的古训真谛。此刻转动的莲花温碗胚体上,每一道弧线都凝结着北宋《袖香录》记载的"手随泥走,形由心生"匠艺哲学。

为构建非遗传承的代际对话场域,6月23日实践团将汝瓷文化引入汝州市实验幼儿园,通过寓教于乐的互动形式,让小朋友在触摸、描摹中感知非遗魅力,并在幼小心灵播撒“童心火种”,使非遗传承突破年龄壁垒,形成可持续的生命力传递。釉色浸润的瓷片与童真相遇的刹那,仿佛千年窑火吹来一阵清风,将冰裂纹的密码化作星星点点的萤火,坠入稚嫩的掌心。当小手触摸的陶土泛起天青釉色时,展厅里的宋瓷残片忽然轻轻震颤——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和鸣,是匠人指尖的温度在童谣里找到新的土壤,文明的根系就此穿透代际断层,在晨露未晞的清晨悄然抽芽。

本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见物更见人"的活态延续:从汝河滩涂的瓷土辨识中读懂天青釉色的自然密码,在匠人178次釉料配比的执着里触摸工匠精神的温度,更通过幼儿园瓷土塑形课堂验证传统文化浸润需生活化载体。展望未来,团队将以瓷土为舟、釉火为帆,在课堂展开汝瓷纹饰与经络关联性研究,发起校园非遗社团,用青春热血守护千年窑火永续跃动。

撰文 | 程佳琦

图片 | 赵思涵

审核 | 王溪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