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秦岭绿,青春深耕蓝田兴 ——西北政法大学“法护秦岭,山水蓝田”生态保护普法实践团三下乡暑期实践记

发布时间:2025-08-13 12: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缘   阅读 5.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张缘)这个暑假,西北政法大学“法护秦岭,山水蓝田”暑期实践团的12名师生深耕蓝田,以法治为纲,融合文化、产业与生态,探索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新路径。他们用脚步丈量法治落实的轨迹,以法学视角解读秦岭生态保护的法治密码,践行“两山”理念,为秦岭保护注入青年力量。

在蓝田县,实践团见证了司法刚性与传统智慧携手共护生态的生动画卷。

蓝田县人民检察院将刚性约束与柔性治理相结合,让法律监管贯穿于秦岭生态保护全过程,以公益诉讼机制为区域生态安全筑牢刚性司法防线,通过47起案件督促修复林地320亩,用司法强制力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全省生态司法保护的典型实践。

图为实践团在蓝田县人民检察院学习公益诉讼案例

“N+乡约”法律监督模式让传承800多年的《吕氏乡约》焕发新生。“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古训与现代村务监督机制相结合,12条新规化解17起纠纷,诠释着“法治定底线,乡约润人心”的治理智慧。

图为实践团在乔村学习《吕氏乡约》留念

科技赋能促进生态保护与法治双向落实。秦岭保护总站的大屏幕上展示着无人机的实时监管画面。这套“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监控”的立体网络覆盖了秦岭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过去护林员徒步巡山,一天最多走10公里;现在无人机1小时能查20平方公里,什么偷伐、火情都躲不过。”工作人员操作着系统介绍到。“科技+人力”的双重守护,正是法治落地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团在秦岭保护站学习秦岭数字化智慧化综合监管模式

产业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更显陕西特色。西河寨村创新“法治+生态+新能源”模式,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引入清洁能源项目,实现农民增收、土地增效与生态保护的多重效益;磨岔村以林长制为抓手,将普法宣传与生态管护相结合,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生活;秦谷村则在矿业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培育农家乐、中药种植等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生动诠释了“两山”理念的实践逻辑。

图为实践团参观食用菌光伏产业基地图为实践团向村民发放生态保护公益诉讼普法宣传物资
图为村民认真阅读普法宣传手册内容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普法宣讲

基层需要会说“土话”的法律人。蓝田的多元实践,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落地,彰显了传统文化转化、绿色产业创新与法治保障多元结合的治理智慧,为基层发展提供范本。新时代青年当以专业担当,推动法治扎根、生态变现,让多元融合的治理经验持续生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