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对话红色历史——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学子井冈山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30 15: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静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胡静)七月的井冈山,青山如黛,星火闪耀。由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和康养系组建的 “杏扶林” 实践团队12名师生循着革命足迹,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启了一场 “强国有我、青春有为” 的实践征程。他们以 “行走的课堂” 为载体,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在缅怀先烈、服务群众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在井冈山合影

初心之旅:在历史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团队抵达井冈山后,首站便来到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在默哀中追思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先辈。现场教学中,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英烈故事,让师生们深刻感悟到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的井冈山精神内核。

图为实践队员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

随后,团队走进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内借助高科技手段还原的历史场景,让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 “活” 了起来。队员们在 “井冈山斗争时期” 展区驻足良久,从泛黄的战地日记到锈迹斑斑的步枪,沉浸式感受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原来课本里的‘井冈山精神’,是由无数先烈用生命写就的信仰篇章。”24 级护理专业学生闵霞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晨曦中的火炬广场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金色题词熠熠生辉。队员们指尖触碰石刻的瞬间,仿佛与革命年代的理想之光隔空对话。“这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红军能在绝境中坚守 —— 因为他们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信仰。”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管艺的感慨道出了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图为实践队员在火炬广场合影

实践之路:让专业所长扎根红色沃土

“您平时血压多少?有没有定期体检?” 在黄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队员们的声音格外亲切。他们向老人们发放手绘版健康手册,开展血压检测和急救技能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慢性病预防知识。随后深入黄坳村、光裕村、石角村,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记录农村老人的健康需求,为 “健康中国” 战略在基层的落地收集第一手数据。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头部包扎急救培训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手绘板健康手册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健康中国”战略问卷调查

图为实践队员和黄坳村敬老院老人们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挨家挨户测血压

“看这株井岗鳞毛蕨,当年红军用它处理伤口,是天然的‘消炎药’。” 在大井岗村的山林间,教官手持标本夹,为学生们上起了一堂特殊的 “草药课”。沿着红军曾经行军的山路,队员们辨识清热解毒的鱼腥草、活血通络的鸡血藤,将课本知识与革命历史现场结合。

图为当地村民讲解药草

当听到 “红军伤员在岩洞用草药自救” 的故事时,药学专业学生邓子怡深有感触:“脚下的路再难走,也不及当年红军的万分之一。我们认药的辛苦,是对先辈最好的致敬。”

在大井村文化活动中心,“中医康养进乡村” 服务现场暖意融融。队员们分组为老人开展推拿理疗、指导八段锦练习。72 岁的张大爷体验完颈椎推拿后,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些娃娃手法专业,按完脖子轻快多了!” 灶台边,师生们跟着村民学做红军餐,用土灶烧火、铁釜煮饭,在没有调料的糙米饭香中,品味 “艰苦奋斗” 四个字的厚重分量。

图为实践队员为老人开展推拿理疗

青春之诺:以行动续写 “强国有我” 答卷

从烈士陵园的肃穆缅怀到博物馆里的历史沉思,从山野间的草药辨识到乡村义诊的躬身实践,“杏扶林” 实践团队在井冈山的每一天都充满成长与感悟。这场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红色教育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 “大思政课”—— 让青年学子在与历史对话中坚定理想,在服务群众中锤炼本领。“我们要把井冈山精神带回校园,把在这里汲取的力量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 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后续实践队还将持续开展健康宣讲、红色文化传承等志愿活动,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在聆听革命烈士事迹

当青春力量与红色基因相遇,当专业能力与家国责任同行,这群医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正以 “强国有我” 的信念,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为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井冈山的星火,正映照出新一代追梦者的奋斗身影。

图为实践队在黄坳乡合影

撰稿:胡静

拍摄:王晗苏

一审:喻星梅

二审:王嘉祺

三审:李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