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课堂架起文化桥梁——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乡村教育振兴实践队支教四川

发布时间:2025-07-29 20: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语谌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践行202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及《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乡村教育振兴实践队在2025年6月组队成功,2025年7月21日抵达四川开始为期14天的支教活动。甘露甘霖实践队以丰富的课程设计为抓手,将知识传递、文化浸润与能力培养融入每日课堂,更通过每日公众号推送、教学Vlog及孩子们视角的“上学Vlog”,让这段跨越山海的教育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乡村教育振兴实践队队员合影)

体育课上,足球成为互动的纽带。队员们带着孩子们从基础的带球、传球练起,再到分组进行趣味比赛,奔跑的身影、欢呼的呐喊填满了场地,孩子们在团队配合中不仅锻炼了体能,更学会了协作与坚持。

(在四川支教地与当地学生一起上体育课踢足球)

手工课上,制作彝族火把的环节充满欢声笑语。队员们先向孩子们细致讲解火把节的由来——这一彝族人民祈福驱邪、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信仰。随后,大家一起用彩纸、彩笔动手制作,孩子们发挥想象,给火把贴上自己画的图案,举着成品模仿节日里的欢庆模样,眼神里满是骄傲。

(手工课上实践队队员带当地学生一起制作手工火把)

日记课上,队员们耐心引导孩子们记录日常。有的孩子写下“今天很开心”,有的画下和队员踢足球的场景,还有的用拼音夹杂汉字记下“想让北京的哥哥姐姐下次还来”。队员们帮助小朋友们一起写字、绘画鼓励他们大胆写下心里的想法。

(日记课上当地学生手工绘制的日记)

苏绣课上,队员们带来了苏绣纹样的图片,从单面绣的细腻到双面绣的奇妙,从苏绣制作的每一步一点点地讲解这项非遗技艺的历史——它如何从江南水乡的绣绷上,成为承载千年匠心的文化符号。队员们还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学习传承苏绣的意义,鼓励感兴趣的小朋友认真学习苏绣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给更多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苏绣课上实践队队员授课场景)

剪纸课上,彩纸成了想象力的画布。队员们先教孩子们对折、剪裁的基础手法,从对称的窗花图案讲起,再鼓励大家发挥创意。当一张张彩纸在手中变成精巧的作品,孩子们互相展示着,教室里满是成就感带来的喜悦。这些课程像一条条纽带,让江南的绣针与彝乡的剪刀相遇,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多元文化的热爱,也让这个夏天的课堂更加斑斓。

(剪纸课上实践队队员授课、当地学生体验剪纸)

14天的课堂里,知识在互动中传递,文化在体验中扎根,自信在表达中生长。甘露甘霖实践团用多元课程为乡村孩子的暑期添彩,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知识的向往与对世界的好奇。“支教不只是单向的付出,更是一场双向的记录与成长。”实践团成员表示,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都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喜德县的教育现状,也让孩子们在被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值得被珍视。这些带着泥土气息与童真的内容,正让乡村教育振兴的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播开来。

(实践队队员与当地学生合影)

(当地学生认真听课场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语谌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