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问策地 管仲佐齐策 —— 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承明实践团赴姜太公祠和管仲纪念馆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9 15: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燕飞 王馨谊   阅读 6.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探寻齐国霸业的智慧根基,感受千年治国方略的永恒回响,7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承明实践团专程探访了浓缩齐文化精髓的两座圣殿—管仲纪念馆与姜太公祠。实践团在馆内系统地参观展览,深入学习了管仲“尊王攘夷”、“四民分业”的经济智慧与改革精神,体悟了姜太公“六韬三略”的谋略思想与齐国肇基之功。并在讲解员指导下,亲手体验了制作书简,亲身感受了“桓公问策地 太公垂钓天”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姜太公祠合影

上午,团队成员聚焦姜太公祠的《百家姓》善本中“姜姓溯源”篇章。通过对比《国语·齐语》中“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户籍治理方略,团队深刻认识到:齐桓公时代推行的“四民分业定居”政策(士农工商分区而居),不仅开创了系统性户籍管理制度,更以“书社”登记形式固化姓氏传承,为后世《百家姓》凝聚宗族认同奠定了制度基石。这从历史制度层面印证了齐文化中“以制序民、以姓凝魂”的治理智慧,彰显了政治实践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塑形之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太公祠的百家姓

下午,团队成员重点研读了管仲纪念馆内珍藏的《管子》轻重篇竹简复制品。馆藏《管子·轻重》中“通商惠工”的治国方略,生动体现了管仲通过调控物资流通、发展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深邃经济智慧。团队成员通过现场解读与文献对照,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想不仅是齐国政治哲学的基石,更被后世尊奉为治国理政中政权合法性与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桓公拜相的典故场景

实践终章为书简制作环节,三名实践团成员专注编联成册,将麻绳穿过竹简预设孔洞,按“上下交叉、两绳并进”古法编织。每穿入三枚竹简便调整绳结松紧,确保简片间距均等且可自由翻卷,遇绳头分岔处以蜜蜡固形,终使散简化为可展可卷的简册。实践团成员在复原春秋书简的物质形态中,切身感知到“韦编三绝”所象征的文化传承重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制作书简

此次参访让成员们内心深受震撼,大家真切体悟到馆祠绝非静止的史迹陈列,而是奔涌着齐文化智慧的思想长河。从管仲“四民分业”的制度设计中,触摸到先贤经世致用的务实基因;从姜太公“六韬三略”的兵道谋略里,参透了齐文化崇智尚变的辩证哲学;于“礼义廉耻”四维纲纪的治国箴言间,领悟到道德秩序与法治精神相融的治理艺术;而书简制作时笔墨流淌的篆痕简韵,更让成员们触碰到文明中最灼热的灵魂 —— 那是先贤对苍生的悲悯、对盛世的求索,是穿越千年仍灼灼不熄的文明火种。

撰文 | 方燕飞

图片 | 潘颢天 张景阳 王馨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