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国门守护者的使命担当,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的青年学子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山东日照引航站开展"寻访国门先锋,感悟时代担当"主题实践活动。
主权与技术的双重宣誓:走进引航第一课
"当外籍巨轮驶入中国港口,第一个登上甲板的中国人是引航员;当船舶离港,最后一个离船的也是引航员。"在引航站展览馆,讲解员向队员们阐释了引航工作的特殊意义。队员们了解到,引航员制服肩章上的金色锚徽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红白相间的引航旗升起时,标志着船舶指挥权正式移交至中国引航员手中。
▲图为实践队员跟随引航员参观展览馆
"每一艘外轮都是一块'流动的异国领土',引航员登轮即代表中国行使主权。"实践队队长王雪在参观后感慨道。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展品,队员们回顾了中国引航事业从鸦片战争后丧失主权到改革开放后重获引航权的艰辛历程,深刻认识到引航权是国家海权的重要体现。
风浪中的国门之舞:近距离感受引航工作
在日照港作业区,队员们亲眼目睹了引航员的工作场景。巨轮往来如织,引航员需要在涌浪颠簸中徒手攀爬20米高的软梯登船,这一过程被称作"死亡软梯"。"全国仅2500名持证引航员,其伤亡风险位列全球职业第三。"引航站工作人员的介绍让队员们肃然起敬。
"引航员需以毫米为尺,达到驾驭'海上巨兽'的极致掌控。"队员李阳在观察引航作业后表示,"他们要在复杂环境下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心算潮汐,这种专业素养令人敬佩。"
阳光引航:新时代的国门守护者
座谈会上,引航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阳光引航文化"体系。以"引航员是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为核心理念,日照引航站通过公开引航程序、收费标准等举措,构建了高效透明的服务体系。"我们不仅要保安全、保船期,还要降成本、服务航运。"工作人员说。
▲图为实践队与高级引航员展开交流对话
队员们了解到,2016年起引航站实施"五项工程"建设,当年安全引领中外船舶9903艘次,助力日照港吞吐量达3.37亿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五十多名引航员昼夜坚守岗位的成果。"
实践感悟:从国门守护者看青年担当
"24小时待命、随时奔赴7个引航点、在风浪中精准指挥巨轮……"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对"国门守护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队员赵明表示:"引航员是巨轮驶入中国海域接触的第一位'中国代表',他们的专业与担当就是国门形象最直接的体现。"
指导老师姜振栋总结道:"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社会中真实个体奋斗价值的理解。引航员们的坚守与担当,为青年学子树立了生动的榜样。据悉,实践队将整理调研资料,通过宣讲会、微视频等形式分享实践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这群"海上国门第一人"的故事,传播新时代的奋斗精神。(通讯员:刘心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心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