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耕杭南·共研乡梦——同济乡村振兴博士团实践队杭南村行 校地共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9 14: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轩   阅读 7.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郑轩)为帮助杭南村思考在“半城半乡”“片区组团”发展机遇中的定位和方向,并积极响应“青年入乡”的号召,杭南村邀请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到村开展“乡村共创”暑期实践活动,以创新思维破解乡村发展谜题,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入村实践启动,共绘振兴蓝图

7月6日,杭南村与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实践队联合在云上启动 “乡村共创” 暑期实践。7月14日,实践团开启入村调研活动。报到会上,驻村选调生杨沛然介绍调研任务及安排;杭南村党总支书记胡超成回顾村庄在 “千万工程” 中的蜕变,提出构建以十六字方针为核心的新农村发展体系。实践队队长郭怡表态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农产拓展与规划优化。

当日下午,实践队已经开始深入调研村庄风貌、文脉与发展历程,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多村调研走访,共解协同密码

7月14日至16日,实践队在杭南村走访村民、探访酿酒与红烧羊肉非遗技艺,同时走进大运河街道多村调研:东新村展现养殖业数智化改造与消费联动创新;新宇村清水丝绵非遗与网红荷塘见证转型;戚家桥村千年古刹的厚重文化;双桥村以高土地流转率激活发展,小龙虾垂钓与研学抱团模式凸显协同活力;杭信村蚕桑馆勾勒余杭丝织业百年变迁。

实践队在调研中深刻感悟到:乡村片区的蓬勃活力是顶层设计、村民期盼、村两委实干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振兴需要秉持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理念,以全局视野串联特色产业,推动共同富裕新画卷徐徐展开。

在村青年互动,共探留乡路径

7月17日下午,实践队与杭南村青年开展交流会,通过破冰、创意制作与深度对话聚焦青年助振兴。会上,双方围绕青年留乡的痛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实践队结合村内青年的发展需求,从政策解读、产业规划、创意设计等多个维度给出针对性回应,并分享了其他地区青年返乡创业的成功案例,为杭南村青年打开了新思路。

助村成果交流,共话未来发展

经过线上线下的充分调研,实践队顺利开展了一次助乡发展的调研规划、一次在乡青年的互动交流、一次为乡添彩的设计实践“三个一”实践工作,并高质量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册、一份发展规划书、一组设计成果展、一本采风摄影集、一组活动宣传稿“五个一”实践成果。

7月21日,杭南村实践总结会暨初步成果汇报会如期举办。会议由驻村选调生杨沛然、农村职业经理人田妙萍主持。实践对从实践背景、工作回顾、调研采风、概念规划、视觉设计等方面对实践初步成果进行了汇报。

运河街道党建办主任张骏首先对实践队为杭南村品牌打造及片区组团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认为博士团提出的乡村未来规划及 IP 设计具有深远意义,并结合青年入乡 “新十条” 的出台,探讨支持青年下乡的后续工作。

运河街道团工委书记丁金杰肯定了实践队的专业调研,介绍了杭南村推进“欢嘻星球”项目、红烧羊肉产业发展等蝶变历程,并建议IP包装需联动本地纺织产业,聚焦特色产业,深入挖掘本土特色。

杭南村党总支书记胡超成赞扬了实践队的务实规划,并对队员们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争做扎根乡村的种子、校村联动的桥梁、点燃活力的火种,推动线上线下合作,聚焦羊肉、米酒等本村特色产业,持续深化校村共建。

青年入乡,大有可为。此次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实践队在杭南村的实践,以“校地共创”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也为校地持续合作、片区协同发展探索了新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