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青年学子探访黄官镇特色非遗企业

发布时间:2025-07-29 12: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毕睿凌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毕睿凌)7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赴陕西省汉中市“慧联汉地·青银无忧”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南郑区黄官镇, 深入探访三家特色非遗企业——良顺藤编、鑫豪藤编与黄关黄酒,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密码。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企业负责人合影

(一)藤编古韵: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黄官镇的藤编产业是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的重要传承地,这里的手工藤编技艺代代相传,已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踏入良顺藤编的生产车间,清新藤香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传统韵味的艺术空间。良顺藤编完整保留了选藤、蒸藤、晾晒、编织等二十余道古法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车间里,老匠人手把手向年轻学徒传授“人字编”“梅花编”等技法,青藤在他们手中翻飞,藤椅、藤篮的雏形逐渐勾勒出来。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远销国内外,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让古老的藤编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鑫豪藤编同样备受赞誉。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鑫豪不断创新,研发出从日常家居用品到创意装饰品的多样化产品,凭借独特设计和精湛工艺赢得市场青睐。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定期组织藤编技艺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后继有人。实践队员们在这里见证了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与魅力。他们用青春力量为藤编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也在实践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让这个暑假因非遗探寻而意义非凡。

图为藤编企业负责人为实践队员讲解

(二)千年黄酒:岁月沉淀的醇香

穿过古朴的黄酒酿造街区,黄关黄酒的醇厚酒香沁人心脾。黄关黄酒采用千年古镇传统酿造技术,其古法复酿技艺于2023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这里以龙池青龙河水和高品质糯米为原料,严格遵循立冬投料,历经浸米、蒸饭、拌曲、落缸等十道工序,再存入千斤陶缸陈酿,酒香醇厚,回味悠长。队员们在雨中走访酿造环境,近距离观察酿造设施,在车间里,跟随工作人员学习酿造细节,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他们触摸到非遗黄酒的历史脉络,见证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的融合,收获了对非遗传承、地方产业发展的深刻认知。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讲好非遗故事,助力传统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古老的酿造技艺。

图为黄酒企业负责人为实践队员讲解

(三)青衿承志: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从指尖技艺到特色产业,从文化传承到经济赋能,黄官镇的非遗企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当地政府通过设立非遗产业发展基金、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园、举办“非遗购物节”等举措,构建起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在创新中寻找突破,在传承中汲取力量,黄官镇的非遗企业将继续凭借创新开拓新局,依靠传承坚守本心,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实践队员们此次走进黄官镇,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他们用青春的视角观察非遗传承,用实际行动助力产业发展,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弘扬。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够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黄酒企业负责人合影

让我们一起期待黄官镇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也期待更多青年投身于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撰文 | 毕睿凌

图片 |“慧联汉地·青银无忧”暑期社会实践队

一审 | 郭鑫茹

二审 | 王雨萌

三审 | 张雨嘉

审核 | 刘浩楠 崔佳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毕睿凌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