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张颢严、王一婷)“蒙山高,沂水长,添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舀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一首《沂蒙颂》唱遍了沂蒙大地。为深入了解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山东管理学院红脉寻迹知行团于近日走进沂蒙大地沂水县,开展了以“探寻红色足迹,感悟沂蒙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学习、宣讲互动等形式,在跋山水库、沂水县革命烈士陵园等地追寻历史记忆,体悟先辈精神,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红色光芒。
一、走进跋山水库: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与大局精神
实践队首站来到了沂水县跋山水库,这座被誉为“沂蒙明珠”的大型水库,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承载着一代人艰苦奋斗的集体记忆。在水库管理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堤坝漫步,聆听了水库修建的光辉历程。上世纪50年代末,数万建设者在物资匮乏、技术简陋的条件下,靠手推肩扛、日夜奋战,用短短两年时间建成了这座集防洪、灌溉、发电于一体的水利枢纽,这不仅是一个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杰作,更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精神的伟大歌颂。
▲图为实践队员在跋山水库大坝合影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跋山水库移民史馆,跟随讲解员集体观看了革命老区沂水县库区移民的发展纪录片。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记录了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为支持水库建设,数万群众告别祖辈生活的家园,迁往新址重新创业,用牺牲与奉献换来了下游的安澜与丰收。美丽的风光,灿烂的文化,幸福的生活,是沂水库区的真实写照,这其中所蕴含的移民精神中的大局意识与家国情怀,更是是新时代青年应当传承的宝贵财富。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走访移民展览馆照片
二、瞻仰革命烈士陵园:在英烈故事中汲取沂蒙精神的磅礴力量
离开跋山水库,实践队来到旁边的沂水县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沂水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沂水县城西北13公里的跋山西麓,总面积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纪念馆、碑亭、革命烈士纪念塔、葛庄战役抗日烈士纪念碑、仙姑顶抗日烈士公墓、对崮山战斗纪念碑、歪头崮抗日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等。
苍松翠柏环绕,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题词碑亭默默诵读着镌刻在石碑上的词句,为革命烈士永垂千古的不朽精神深深感动。“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丰碑,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烈士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史料、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生动再现了沂蒙儿女在烽火岁月中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到解放战争时期群众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沂蒙人民与党和军队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实践队伍参观瞻仰革命烈士陵园以及沂水革命纪念馆照片
三、开展沂蒙精神宣讲: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为深化沂蒙精神代际传承,实践队走进当地青少年书法、艺术培训机构,举办“传承沂蒙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宣讲。队员们将实践见闻转化为生动教材,以通俗语言、鲜活案例,深情讲述跋山水库建设者的奋斗史诗、移民群众的奉献情怀与沂蒙英烈的革命壮举。活动融入互动问答、手抄报绘画、爱国书法作品撰写等多元形式,引导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沂蒙精神内核,厚植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信念。为让沂蒙精神走进更多青少年心中,不断发扬光大。
▲图为实践队讲解沂蒙精神的宣讲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朋友的合影以及小朋友作品
四、在实践中淬炼初心,让红色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此次暑期“三下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从跋山水库的建设奇迹到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从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到沂蒙精神的代代相传,每一处足迹都凝聚着信仰的力量,每一段故事都激荡着初心的回响。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朋友的合影留念
通过本次活动,队员们不仅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内涵,更坚定了“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春信念。未来,大家将把实践中的所学所悟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春岁月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颢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