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1日,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赴淮北市红色故事宣讲团队在院团总支书记刘倩老师的指导下踏上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淮理工学子深入革命热土,在拜访退役军人、聆听军史的过程中,在瞻仰历史遗迹、追寻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精神力量。
军旅人生,在深情讲述中传递力量
宣讲团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老兵魏海武。魏老曾在山西太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服役,这支部队的前身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志愿军第63军。更令人动容的是,魏老的父亲也是一位退伍军人,曾驻守辽宁旅顺,后换防至新疆,将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祖国。在谈访过程中,魏老向宣讲团展示了老照片和勋章等,让宣讲团的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军营的艰辛和日常生活的严格自律、以及那份融入血脉的忠诚担当。“那身军装承载的,是比山更重的责任,是深植骨髓的家国情怀。”团队成员徐楠楠在谈访后感慨道。
历史现场,在红色地标中深刻感悟
为更贴切感受红色底蕴,宣讲团奔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景区。这里曾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见证了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决策。团队成员驻足于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院落和会议室,团队成员张颖通过详实的图文展板、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复原场景,向大家介绍了“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背后蕴含的人民战争的伟力与高超的战略智慧。在华东野战军总前委会议旧址前,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场波澜壮阔战役的磅礴气势,对“依靠群众、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的淮海战役精神有了切身体悟。
图为宣讲团成员张颖为大家讲解阻击战经过
图为宣讲团成员探讨交流淮海战役
而后,团队又来到淮北市杜集区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苍翠,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宣讲团全体成员整齐列队,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献花,并深深鞠躬、默哀致敬。默哀完毕,宣讲团队长李欣洁带领大家庄严宣誓:“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吾辈青年定当继承遗志,砥砺前行!”表达了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担当复兴重任的坚定决心。
图为宣讲团向革命烈士献花
走进淮北市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宣讲团为红色之旅画上句号。在展厅中,成员们从承载千年文明的运河文物中感受地域文化底蕴,团队成员将此前在蔡洼感受的战役现场、在杜集缅怀的英烈精神,以及聆听魏先生讲述的军旅传承,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对淮北乃至整个皖北地区红色革命史的立体认知,使红色精神的脉络在心中愈发深刻和系统化。
从倾听到传播,青春力量点燃信仰之火
通过此次深入扎实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宣讲团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寻根之旅。成员们通过聆听退伍军人的真情讲述、实地感悟蔡洼淮海战役的磅礴力量、在杜集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并参观淮北市博物馆承载的地方革命历史,不仅深化了对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的理解,更锤炼了理想信念,汲取了奋进力量。带着采集的鲜活史料与激荡于心的深切感悟,宣讲团成员未来将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彰显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与责任担当。
图为宣讲团全体成员在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合影留念
宣讲团队表示,虽然本次“三下乡”活动已圆满结束,但追寻的红色印记已深深烙印在宣讲团成员们的心中,这份在革命热土上汲取的坚定信念与精神力量,必将化作青春前行的不竭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欣洁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