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学子走进辽东地区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8 21: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伊杭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7日至7月11日,大连民族大学夏乡萤火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辽东地区开展实践活动。五天时间里,实践团先后前往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围绕乡村振兴展开多维度探索。

溯源历史脉络 解锁产业基因

大连民族大学夏乡萤火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在辽东地区实践活动的第一站,走进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上午,实践团团员来到宽甸县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馆内陈列的满族民俗相关文物展现着独特的民族印记,边疆开发历程的展品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壮阔过往。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主动化身“文物解说员”,通过对满族传统工具、近代工业遗物等的研究,探寻历史与当代产业之间的潜在关联,试图从老物件中挖掘振兴的线索。

▲图为实践团参观宽甸博物馆

▲图为实践团在宽甸博物馆前合影

当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宽甸经济开发区。在庆源松子企业,成员们了解到当地“山珍野味”松子经深加工后成为“网红”产品的过程;在中创铝业,大家见证了铝材从熔炼到轧制的完整生产流程。通过走访食品与制造这两类不同企业,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产业升级是辽东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图为庆源松子企业工作图

▲图为实践团在庆源食品有限公司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参观中创铝业

▲图为实践团在中创铝业前合影

数字赋能河口 青春守护乡愁

实践团来到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积极参与当地数字化保护项目,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在河口村,实践团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多项工作。他们运用摄影设备,细致记录当地特色民居风貌与鸭绿江的秀丽风光,为乡村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同时,协助将满族民俗故事准确录入数据库,确保这些文化瑰宝得以系统保存。此外,成员们还参与“云上民族村寨”平台的素材整理工作,对各类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和优化。

▲图为实践团航拍地表图

▲图为实践团航拍图

公益温情速递 陪伴暖人心间

实践团走进牛毛坞敬老院,开展暖心公益活动,为老人们送去关怀与温暖。

活动期间,成员们用照片定格了一个个温暖瞬间,也深刻感受到老人们内心深处的期盼——相比物资,他们更渴望这种充满情感温度的陪伴。

▲图为实践团与敬老院老人聊天

▲图为实践团与敬老院老人共同劳作

▲图为实践团为老人送物资

▲图为实践团在敬老院前合影

直播赋能乡村 香菇“云端”飘香

实践团走进牛毛坞香菇种植园,探寻乡村振兴背后的“致富密码”,并借助新媒体开展助农活动。

实践团成员抵达种植园后,先跟随种植户深入了解香菇的种植过程、生长特点等相关知识。随后,成员们架起直播设备,将镜头聚焦在鲜嫩饱满的香菇上,带领网友“云逛”香菇种植大棚,展示香菇的生长环境与品质。

直播过程中,主播热情地向网友介绍道:“家人们看过来!这些都是用香菇制作的香菇酱,口感特别鲜……”同时,客服团队实时在线答疑,及时回应网友的咨询。屏幕另一端,订单数量不断跳动增长。

▲图为实践团直播售卖香菇酱

红色基因传承 非遗技艺焕发光彩

实践团来到桓仁满族自治县,通过参观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和县民族文化中心,开启了一场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非遗魅力的学习之旅。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珍贵的实物以及逼真的场景还原,将实践团成员带回到桓仁保卫战、老秃顶子战斗等历史现场。通过参观学习,成员们深刻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热血与担当。

▲图为实践团参观纪念馆

▲图为实践团在纪念馆内合影

随后,实践团来到县民族文化中心,被非遗版画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传承人的详细讲解下,成员们了解了版画技艺的渊源。随后,大家亲自上手体验刻板、上色、拓印等制作流程。当一件件带着红色印记的版画作品新鲜出炉,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能够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碰撞出绚丽火花的文化宝藏。

▲图为实践团学习非遗技术

▲图为实践团练习非遗技术

▲图为实践团在文化馆内合影

夏乡萤火实践团的故事仍在续写,团队成员坚信,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如同点点微光,汇聚起来终将照亮辽东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伊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