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一支青年大学生实践团队奔赴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以严凤英故居为起点,开启黄梅戏文化传承调研的“三下乡”实践之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访谈等方式,探寻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故居寻根:触摸戏曲传承脉络
在严凤英故居,古朴建筑与珍贵遗物勾勒出黄梅戏发展脉络。踏入这片承载历史的空间,青瓦白墙间,陈列的戏服色泽虽已黯淡,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舞台上的灵动风姿;老旧道具静静摆放,仿佛在无声诉说往昔演出的热闹场景。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戏服的刺绣工艺、道具的制作细节,翻阅泛黄的照片与手稿,那些记录着严凤英艺术生涯的点滴,透过历史物件,真切传递出她对黄梅戏艺术的执着。
从初入黄梅戏行当的青涩,到成为行业标杆的辉煌,严凤英的艺术轨迹,也折射着黄梅戏从乡土小戏逐步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历程。成员们沉浸式体验,触摸到老一辈艺术家为戏曲传承注入的心血,深刻理解黄梅戏发展背后的文化坚守。
▲图为严凤英故居
乡土探声:聆听基层传承期盼
走出故居,实践延伸至村落街巷。团队成员分散开来,以唠家常的轻松方式,融入村民日常。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在错落的农家庭院里,与村民围坐交流。亲切对话里,老人们眼中闪烁着对黄梅戏的深情,讲述着年轻时听戏、唱戏的难忘回忆,让团队感知到黄梅戏于老一辈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深度访谈环节,村民们打开话匣子,坦诚分享对黄梅戏发展的期盼。有人希望村里多办戏曲活动,让年轻人多接触;有人提及传统剧目传承的担忧,话语间满是对黄梅戏延续生机的渴望。同步发放的调查问卷,覆盖不同年龄、职业村民,经后续数据整理分析,清晰呈现当地人对黄梅戏的认知程度、接触渠道,为后续精准制定传承策略,提供扎实的一手依据。
多元溯源:挖掘传播创新可能
为系统梳理黄梅戏文化基因,团队走进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在陈列的文物史料间穿梭,从古老的采茶调起源,到融合发展出独特风格,再到成为全国知名戏曲剧种,成员们溯源戏曲完整发展轨迹,明晰其扎根乡土又不断创新的文化基因。一件件珍贵展品,如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解锁黄梅戏传承的密码。
漫步菱湖公园,团队切换“调研者 + 互动者”身份。观察城市公共空间里的戏曲传播载体,小广场上的戏曲宣传栏、湖边的戏曲文化雕塑,都成为研究样本。主动与市民交流,倾听他们对黄梅戏的印象,捕捉大众情感。有人感慨儿时听戏的温馨,有人好奇戏曲新演绎形式,从多元场景中,成员们挖掘着黄梅戏在现代城市传播的新可能,思考如何让传统戏曲更好融入当下生活。
实践成长:明晰使命赋能未来
此次实践,让团队在文化认知、问题梳理与能力成长上实现突破。成员们深化对黄梅戏传承价值的理解,先辈们的艺术坚守与文化贡献,筑牢大家传承弘扬黄梅戏的使命感。调研中,也明晰黄梅戏传承存在宣传不足、年轻受众稀缺等困境,为后续破局锚定方向。
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瑰宝,传承发展任重道远。成员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关注传统文化保护,积极传播黄梅戏文化,为推动传统戏曲在新时代传承创新注入力量,让古老黄梅戏,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活力,唱响文化传承的动人旋律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欢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