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马静 孔晟楠)2025年7月12日至16日,值此闽宁协作29周年之际,吉林大学“乡约青春,心绘未来”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闽宁镇实现了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蜕变,成为脱贫攻坚的典范之地。实践团在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学习和传承闽宁协作精神。实践团深入领会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精神,青年学子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和社区村部,他们通过宣讲、调研等多种形式,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为闽宁镇的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共同探索闽宁的发展密码。
实践团以宣讲为载体,将先进理念与科技知识播撒在闽宁镇的土地上。7月12日上午,“金色吉林”与“智能科技”两场宣讲课同步开展,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启蒙课”。针对福宁村儿童与社区居民,实践团结合人工智能在农业、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普及数字技术知识,通过Python程序演示、豆包AI工具让静态图片动态化等互动环节,使孩子们直观感受AI技术的魅力,科技兴农的种子悄然植入少年心中;实践团聚焦“金色吉林”与数字乡村建设核心命题,以人工智能在农业精准种植、病虫害智能识别、远程智慧医疗等场景的应用为例,深入浅出解析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特色农产品销售与基层医疗服务升级,为居民提升数字素养、拥抱数字化浪潮搭建认知桥梁。思想的浸润同样不可或缺。7月13日,实践团将中华廉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带入社区,通过读书会,分享于谦,海瑞,还有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朱元璋的清廉思想,借助绘画等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使崇德向善、清正廉洁的理念在基层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根基。
图为7月13日实践团在闽宁镇福宁村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
循着总书记考察闽宁镇的足迹,实践团用5天时间深入产业一线与基层末梢,系统解码“闽宁模式”的发展内核。在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实践团实地考察特色农产品从田间种植到云端销售的全链条运营机制,见证“电商让闽宁菌菇走向全国”的产业奇迹,深刻理解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撬动作用。昌盛光伏生态产业园的“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让实践团看到“清洁能源+农业”的生态共赢图景——光伏板高效转化太阳能的同时,板下作物实现集约化种植,这种立体利用土地的创新实践,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同时,同时该基地尝试以当地特色葡萄皮、葡萄汁作为培养皿,以此降低种植成本,实现产业创新。走进贺兰神国际酒庄、立兰酒庄,实践团详细调研葡萄种植、酿造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从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品种选育,到现代化酿造车间的精细工艺,再到品牌文化的构建与市场拓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崛起历程,印证了闽宁镇“特色产业兴镇”的实践成效,为实践团研究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在原隆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卫生站,实践团与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进行交流,了解了原隆村搬迁13年以来,在科技、文化、卫生、民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原隆村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及特色产业光伏小镇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0万元,让我们的村庄在短短13年内迅速发展。”
图为7月15日实践团在原隆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交流
此次实践是吉林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使命和承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讲任务的生动实践。实践团启动“吉大闽宁笔友计划”,通过明信片等形式搭建两地学生长期交流桥梁,让北国春城与西北小镇的青少年在纸笔往来中筑牢友谊,传递建设乡村的情怀。同时,实践团计划结合调研成果,撰写涵盖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调研报告,为闽宁镇发展提供“吉林智慧”。
五天实践中,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土地,以智慧汇聚经验,将吉林沃土的“金色密码”与闽宁实践深度融合。吉林大学实践团在闽宁镇的实践,彰显了当代青年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也印证了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在科技赋能、产业兴邦、基层治理的扎实实践中,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青春的奋斗身影,正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同频共振,共同绘就民族复兴的壮美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