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龙狮协会实践队在开福区一小和福元小学的龙狮文化交流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5-07-24 16: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艾婧 石语昆 卢锐   阅读 7.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鼓点叩童心,龙狮越校墙

——长沙学院体育学院龙狮协会三下乡书写非遗传承“新”答卷

当轻盈婉转的游龙划过操场的第一道弧线,当憨态可掬的红色醒狮凑到孩子面前眨动眼皮,当稚嫩的手掌跟着鼓点拍出第一记节奏……这个夏天,长沙学院体育学院龙狮协会带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狮文化,先后走进开福区第一小学与福元小学,用一场跨越两校的“文化接力”,让千年民俗在学生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让龙狮从“传说”走到“眼前”

“龙真的有角吗?”“舞狮的人藏在哪里?”在开福区第一小学的训练场上,孩子们围着龙狮协会的队员七嘴八舌地问。这些从小听着“龙的传说”长大的孩子,大多只在视频里见过龙狮,当真实的龙头红狮摆在面前,好奇的目光里藏着对传统文化最纯真的向往。

▲图为孩子们对龙狮文化的观察与思索

午后的阳光为表演涂上金边。随着音乐的响起,表演队员们默契配合,游龙时而如潜龙在渊,伏身贴近地面;时而似飞龙翔天,飞腾时龙眼反射出耀眼光芒。紧随其后的醒狮更显灵动,“挠痒”“打滚”“朝拜”等动作一气呵成,尤其在双狮配合,狮头腾空跃起,好似狮如人般行走,随后俩狮拥抱打滚,好不热闹,引得孩子们拍手叫好,表演台下瞬间变成欢乐的海洋。

▲图为舞龙舞狮的表演

“龙狮不只是好看的表演,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队员们卸下道具后,坐在孩子们中间打开“文化故事书”:裸露的狮头骨架展示着竹篾如何“搭出筋骨”,闪耀的龙鳞讲述着龙狮队前辈奋斗的故事,简易的龙狮动作演化万千背后的节奏逻辑。“你们看,舞龙需要十个人步调一致,少一个人都‘飞’不起来,这就像咱们国家的大家庭,团结才能有力量。”队长廖李强的比喻让同学们频频点头。

让传承从“认知”走向“实践”

带着首站收集的宝贵经验,龙狮协会来到了福元小学。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更细致的讲解,还准备了一条“双向输出”通道。

“舞龙时龙头怎么转向?”“怎么才能跟上节奏呢?” 面对孩子们的追问,队员们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学生们接过龙把,主动参与。一组组同学们先后进行舞龙练习,可始终把握不了要领。直到最后一组同学练习完后,队员趁机讲解:“龙头方向由步伐决定,就像你们排队走,排头变向时后面要跟上节奏。”听完讲解员的教学,紧接着再次练习的小组基本掌握要领,相互配合,舞动起龙轻巧而灵活。

▲图为同学们亲身体验舞龙▲图为实践队员的手把手教学

让传承从“书本”流向“大地”

▲图为彩带龙的动作教学   “ 以前练舞龙,总觉得是为了比赛拿奖;这次三下乡,才懂了为什么老师说‘龙要接地气才能活’。”队员石语昆在实践总结里写道。为了让讲解更生动,他们把舞龙舞狮里的专业术语改成简易的大白话;为了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他们为每个孩子都带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彩带龙;为了帮助每个孩子的进度,队员们手拉着手与学生一起练习……这些细微的调整,藏着龙狮协会队员们对“传承”二字最朴素的理解:不是把文化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走进生活,走进心里。

长沙学院体育学院龙狮教练员熊玮在活动总结中说:“三下乡从来不只是‘送文化’,更是‘种文化’。校龙狮协会用年轻人的方式,让非遗从‘难以接触的遗产’变成‘触手可及的伙伴’,这正是新时代文化传承该有的样子——既要守得住根,也要接得住地气,更要传得下去火。”

离开时,开福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牵着教员的手问着“明年还来教我们”,福元小学的老师不由感叹:“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玩龙狮游戏呢。”这些点滴,比任何奖杯都让队员们动容。

时光会停,但文化的传承回响不会。当青春的脚步踏过校墙,当龙狮的影子印在童心,这场跨越两校的三下乡之旅,早已超越了一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它是一次生动的证明:非遗传承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有人愿意弯下腰,把千年文脉的火种,轻轻放进下一代的手心。而这些接过火种的孩子,终将在未来的某天,让龙狮的身影,跃向更广阔的天地。

通讯员:石语昆  卢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艾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