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邱毅、姚宏帛) 7月5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支队“小红帆”志愿服务队在指导老师邱毅及冷水江市文旅广体局苏局的带队下,顺利抵达冷水江市连岩村龙崖居水寨,与湖南省玉友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总、刘姨会面,并召开专项工作交接会议,正式拉开本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序幕。
据了解,“小红帆”支队此行肩负双重使命:一是挖掘宣传当地特色美食,提炼乡土饮食文化内涵,助力地域美食品牌建设;二是实地探访谢冰莹故居,研学红色文化与地方人文历史,以青年视角讲好乡村故事,为连岩村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一、放下“精致”,才懂真实的力量
来之前,团队们总想着“拍最美的画面”“做专业的宣传”,直到在稻田里摔成泥人、被鸡追得满屋跑,才明白乡村的魅力从不在“滤镜”里。王总说“土味才是龙崖居的味”,刘姨教团队们“莲蓬要带点涩才够甜”,这些话像钥匙,打开了团队们看待乡村的新视角——原来村民不在乎镜头里的团队们是否光鲜,只在意团队们是否愿意蹲下来听他们说话、跟着他们流汗。
▲图为志愿者在池塘抓鱼
拍稻花鱼时,团队们放弃了刻意摆拍,镜头里全是彼此沾着泥水的笑脸、王总翻炒时溅起的油星;烤鸡视频里,团队们大方展示焦黑的鸡皮和被烟呛红的眼睛,配上刘姨递来的野薄荷特写。这些“不完美”的片段,反而比精心设计的镜头更打动人。这让团队们懂得:宣传的本质不是“美化”,而是“共情”——当你愿意把自己放进故事里,真实的温度自会穿透屏幕。
二、走访故居悟初心,文脉传承润心田
此行中,团队们专程前往谢冰莹故居走访学习,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历史温度,于笔墨手稿中探寻精神脉络。讲解员细致讲述了谢冰莹先生投身革命、笔耕不辍的生平事迹,那些关于理想、坚韧与家国情怀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贤力量”对一方水土的深远影响。
▲图为走访谢冰莹故居
在故居陈列的旧物前,团队们驻足良久:泛黄的书信里藏着对家乡的牵挂,磨损的钢笔见证着以文为刃的担当,这些细节让“爱国、奋斗、奉献”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大家一边用镜头记录故居风貌,一边交流感悟,有人说“原来乡村的厚重,不仅在田野里,更在这些藏着故事的老房子里”,有人感慨“当代青年更该接过前辈的笔,写好新时代的乡村故事”。这场走访让团队们明白:宣传乡土不仅要展现风景与美食,更要挖掘文脉根魂,让红色基因与人文精神成为乡村最动人的底色。
三、离开是开始,那些印记会一直生长
车子开出龙崖居时,后视镜里的山水渐渐变小,但那些画面却在心里愈发清晰:田埂上的笑声、灶台边的香气、镜头里村民们亮晶晶的眼睛……
这十二天教会团队们的,远比课本深刻:一群女生可以在稻田里变成“女汉子”,也能在莲蓬香里柔软成一团;所谓成长,不是做成多大的事,而是学会在陌生的土地上放下拘谨、拥抱琐碎,在被需要时勇敢站出来,在被照顾时懂得说感谢。
龙崖居的山风会吹散团队们的足迹,但那些握过的手、听过的故事、会像刘姨种的南瓜藤,悄悄在心里扎根、生长。或许未来团队们不会再回到这片土地,但这段日子里学会的共情、坚韧与热爱,早已成了团队们走向更远地方的底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