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7月11日,长沙学院“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益阳市清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文学+生态”融合发展主线,通过实地调研、环保科普、低碳推广与文化赋能,助力探索“生态书乡”建设新路径。
深入村巷,倾听民意收集实情
座谈交流明确了校村共建合作方向后,实践队成员立刻行动起来,深入清溪村的街巷阡陌、文化场馆与田间地头,进行多维度、沉浸式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与清溪村委会座谈交流。罗新怡 供图
面对面访谈:队员们与书屋管理者深入交流运营模式与游客需求;在村头巷尾,他们与村民围坐,了解“文学IP+乡村旅游”模式带来的实际变化、就业增收情况及对生态建设的看法;特别采访了村环卫工人,细致了解垃圾分类、河道维护等日常环保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荣荣采访清溪村环卫工人进行清溪村生态环境调研。彭晨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长贺喜英采访清溪村村民进行就业增收情况调研。彭晨 供图
实地勘察:队员们穿行于竹林掩映的小径,实地感受“书香小径”等文旅节点的潜力;考察周立波故居,记录文学资源与生态景观的结合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穿行于荷塘小径。彭晨 供图
问卷发放:在游客聚集区域,队员们发放问卷,系统收集游客对清溪村文旅体验、生态感知以及低碳设施使用情况的反馈,为优化旅游线路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团队长贺喜英调研游客对清溪村的体验。彭晨 供图
书屋浸润,体悟文脉赋能融合
调研的核心环节之一是走进清溪村的特色书屋。队员们置身于古朴静谧的阅读空间,品读周立波的经典著作《山乡巨变》,真切感受流淌在清溪的深厚文学底蕴。“在这里阅读,仿佛能触摸到周立波笔下山乡的脉动与变迁,”实践团成员李荣荣分享道。他们仔细观察书屋的运营,思考如何将这份书香气息更有效地融入“生态书乡”的整体氛围中,为文绿融合注入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荣荣分享读书心得。彭晨 供图
聚焦低碳,推广理念见微知著
“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的身份在调研中充分体现:
观察低碳实践:实践团成员们特别留意了村内已有的低碳设施和做法,如竹林掩映的低碳书屋、利用再生材料制作的装饰品等。
推广环保知识: 结合所见所闻和专业知识,实践团成员们向村民和游客普及垃圾分类、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生活理念,特别展示了利用再生纸制作手工作品的实例,让环保理念更直观可感。
思考技术应用:基于调研中发现的基层实际需求,队员们积极思考如何将学院在低碳技术方面的优势,更精准地应用到清溪村的生态建设与产业提升中并为清溪村进行水质检测。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荣荣进行水质检测取样。彭晨 供图
共建平台,青春动能长效续航
此次调研为校村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与清溪村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顺利完成,为后续持续输送青春力量、推动“文绿”融合与低碳共富实践搭建了长效平台。
图为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与清溪村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彭晨 供图
清溪村村委会高度评价此次活动:“‘环保创客’团队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思路,为全镇低碳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我们将深化合作,让‘文绿融合’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实践团队长贺喜英在总结中表示:“深入清溪的调研让我们触摸到了生态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清晰看到了基层对绿色技术的渴求。我们带回去的不只是问卷数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感。依托新建的实践基地,“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团将持续关注并参与清溪‘生态书乡’建设,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行走在如今的清溪,竹林间的低碳书屋、孩童手中的再生纸作品,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绿色蝶变。长沙学院“环保创客”们播撒的种子,正助力一条兼具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的共富之路徐徐铺展……
图为“环保创客”团队成员在清溪村合照。罗新怡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喜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