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特辑|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范筱翎 杨依濛 林可)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阡陌文旅织锦,政策润壤兴田”实践团队奔赴大田县,开启了一段探索非遗的旅程。七月的闽中山水,是被暑气浸软的宣纸。实践队的二十双帆布鞋,轻叩着大田县的青石板路。他们来寻两样东西:一样是竹骨裁云、彩纸裁月的板灯笼,一样是水袖藏风、唱腔藏雨的汉剧。这里的板灯笼会“说话”,竹骨里藏着百年的节庆密码;而这里的汉剧能“传情”,水袖中裹着八闽的民间记忆。在这次三下乡之旅中,队员们以脚步丈量非遗的厚度,以青春激活技艺的温度,在古村的炊烟与戏班的弦音里,写下一段关于传承的青春叙事。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闽中文化戏曲园的合影 通讯员 杨芷怡/摄
访非遗技艺,悟匠心传承
“板灯笼的竹骨里,藏着大田的山水精神;彩纸上的图案,画着乡土的集体记忆。”馆内,一条精心制作的大田板灯龙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据了解,大田板灯龙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发展于明清,兴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需选用三年以上的老竹篾制作龙身,以确保在舞动时兼具力道与灵动。龙身分为龙珠、龙头、龙段、龙尾等部分,龙头和龙尾由各村宗亲理事会制作,每年都会翻新一次。制作时,先用竹篾扎出支架,再裱上五颜六色的油纸剪成的鳞片,内置蜡烛,既防风防雨又透亮 。龙段则由村民手工自制,在长板条上安装2到3盏开口方形灯罩,上面写着“添丁进财”“五谷丰登”等吉祥语,灯罩里插上点燃的红蜡烛,也就是“龙烛” 。灯板两头凿有圆孔,套上便于托举的木柄,众多节灯板串联在一起,便组成了气势磅礴的板灯龙。大田县板灯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灯笼造型古朴、寓意吉祥,是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符号。同时它的制作工艺复杂,从竹篾选材到彩纸装裱,48道工序里藏着太多学问。在戏曲园里,实践团队采访了当地的一位老人,他伫立在板灯笼前,迟迟未离去。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收集到“中秋挂灯祈丰收”“新婚送灯盼添丁”等传统习俗故事,了解到板灯笼不仅是节庆装饰,更承载着大田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但从这位老人的口中,学子们也了解到了技艺传承面临的“年轻人不愿学、市场渠道窄”等问题,这警示大学生应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出融入现代审美的灯笼文创方案,并协助老人搭建线上展示平台,让这项古老技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图为实践团队队长范珈毓与被采访老人的交流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大田汉剧的血脉里,流淌着弋阳腔的激越、昆曲的婉约,更浸润着闽地山水的灵秀。自清代乾隆年间落地生根,它便以“大腔戏”的独特唱腔为骨,以“七子班”的传统程式为魂,在《白兔记》的悲欢离合里,在《珍珠塔》的世态人情中,演绎着一方水土的喜怒哀乐。大田汉剧相传有三四百年历史,传承于陕西地方剧,繁衍于明末清初,在建国后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大田地方文化中的瑰宝。表演中,演员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声情并茂,并且巧妙地融入了当地方言,使得整个演出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激昂高亢的西皮紧板,还是抒情柔美的慢板,都让队员们沉浸其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2014年,它带着满身的岁月刻痕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五彩斑斓的脸谱、绣着云纹的戏袍、浸透汗水的马鞭,皆是时光写给大地的诗。除了聆听与记录,实践队员们更想用青春的方式为汉剧“续弦”。队员们屏息记录着每一段唱腔起伏,用录音笔捕捉每一个颤音里的沧桑,把《状元与乞丐》的选段剪成短视频,让“大腔”乘着流量的风飞向更远的地方。在民间剧团的简陋仓库中,斑驳的戏箱里叠着泛黄的剧本,演员们说:“台下观众越来越少,但每次唱起‘大腔’,总觉得脊梁骨是直的。”
图为团队成员与汉剧传承演员的交流 通讯员 杨芷怡/摄
非遗扎根乡土,振兴点亮乡愁
非遗与乡村振兴,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命运共同体。大田县的板灯笼与汉剧,不仅是时光镌刻的文化符号,更是激活乡村发展的关键密码。当承载乡愁记忆的技艺被重新拾起,它们便从博物馆展柜、老手艺人指尖,走进了田间地头与文旅场景——板灯笼不再仅是节庆道具,更化身为吸引游客体验的手工项目,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汉剧也不止于戏台,而是融入民宿演出、研学课堂,为乡村注入独特的文化标识。这条“非遗赋能”之路,深刻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文化振兴是根基所在。守护板灯笼的竹骨纸衣,就是守护乡村的精神脊梁;传承汉剧的唱腔韵味,就是在延续乡村的文化血脉。当村民因手艺而增收、受尊重而重拾自信时;当年轻人因非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而返乡创业时,乡村便拥有了内生的澎湃动力。从文化赓续到产业创新,从精神凝聚到人才回流,非遗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让乡村在振兴之路上,既守住了悠悠乡愁,又迈向了广阔未来。
图为汉剧演出的现场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守老艺之魂,展新思之翼
此次三下乡之旅,不仅让队员们深度体验了大田县板灯笼与汉剧的文化肌理,更以青春智慧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探索了新路径。从协助老艺人整理技艺档案到设计文创产品,从策划非遗新媒体传播到构思文旅融合新场景,实践队用行动证明:非遗传承,既要守住“老手艺”的根与魂,也需插上“新思维”的翅膀。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当非遗从“博物馆的珍藏”变为“生活的风景”,从“老一辈的坚守”转为“年轻人的热爱”,乡村便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注入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在未来,青年学子们应更加努力,让更多非遗瑰宝在振兴沃土上绽放光彩,以文化传承之火照亮乡村发展新征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筱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