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凉山筑同心 医体融合促振兴——成都体育学院“彝‘语’之声,‘普’润喜德”暑期社会实践团凉山推普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2 00: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力心   阅读 46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彝‘语’之声,‘普’润喜德”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8日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欣社区,开展为期8天的"体医融合"特色推普活动。19名师生以体育为媒、以健康为桥、以文化为魂,探索出一条"运动语言学+非遗活态传承"的乡村振兴创新之路。

双模融教学:语言体育共筑根基

在彝欣社区活动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语言学"课堂正在上演。排球场上,实践团成员采用"动作-语言"协同教学法,将专业术语分解为"准备-击球-跟进"三段式指令,彝族儿童在垫球瞬间同步完成词汇记忆。"跳跃""配合"等词语随着排球传递此起彼伏,运动神经与语言中枢在动态训练中建立奇妙联结。

健康服务驿站里,实践团成员将专业服务与知识普及紧密结合。针对彝族老人常见的肩颈酸痛、关节僵硬等问题,志愿者们发挥运动医学专业特长,以揉、捏、按等推拿手法舒缓不适。

儿童健康课堂上,"七步洗手法"被改编成彝族民谣,科学用眼知识融入"找影子"游戏。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健康密码"互动装置,将刷牙时长、洗手步骤等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行为指南,让卫生习惯在趣味体验中自然养成。

趣学兼调研:推普实践的双向深耕

实践团以趣味互动为抓手,让推普活动更接地气。“词语接龙” 游戏中,孩子们围坐一圈,从 “天空”“地面” 到 “花朵”“树木”,在欢笑中积累词汇;“故事拼图”活动里,志愿者将故事分成片段,孩子们合作拼接并朗读,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与此同时,“推普 + 调研” 双线行动深入开展。实践团运用 “问卷探底、访谈寻因、观察印证” 三位一体调研法,走遍社区角落。志愿者们通过系统采集当地不同群体、多元场景下的普通话使用现状与学习需求等关键数据,为推普工作精准画像。调研发现,孩子们在校使用普通话频率高于家中,中老年人则更习惯方言交流,这些数据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了精准依据。

漆彩承文脉:非遗对话中深化认同

喜德县彝族漆器展览馆的午后光影里,黑、红、黄三色构成的美学体系静静铺展,志愿者们的身影为这场文化邂逅注入青春注脚。。这座被誉为“不用挖掘的文物” 的展馆内,立方体雕塑的色块碰撞间,藏着彝族先民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志愿者们驻足于镶嵌螺钿的首饰盒前,“日月同辉” 图腾在灯光下流转温润光泽,指尖抚过绘有彝文纹样的酒具,八百年漆艺的肌理在触感中苏醒。

知行融实践:振兴路上正青春

此次实践打破了传统教育帮扶的单向输出,催生出 “教学相长” 的新范式。语言推广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成为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这种“推普赋能 + 医体协同” 的模式,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当青年力量扎根大山,教育的意义便超越课堂,而是化作一缕清风,吹拂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让振兴的种子在知行合一中悄然萌发。

撰文|曹力心

图片|周顺尧 黄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力心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