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沈柏琪)七月的泉州,海风裹挟着千年海丝的回响。近日,广东工业大学“潮韵千年·博物新生”突击队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以“借鉴他山之石,赋能本土文博”为目标的调研活动。作为我国首座海事类专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海丝文化展示、互动体验设计及文化传播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不仅承载着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历史,更为实践队探索博物馆的优化路径提供了宝贵参考。
以物串史: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
队员们首先聚焦馆内的核心展陈逻辑。在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里,那些融合了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元素的石刻,直观展现了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况。在“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厅,从宋代海船残骸的实物陈列,到配套出土的香料、瓷器等贸易文物,再到通过全息投影还原的商船远航场景,展品与场景、技术的有机融合,清晰构建起“港口-贸易-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这里的每一件核心文物都是‘锚点’,再通过多元载体串联起背后的历史逻辑,游客能够快速抓住文化内核。”突击队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从“港口”到“贸易”,从“物质交换”到“文明互鉴”,展厅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线,让零散的文物成为历史叙事的“拼图块”。
▲图为突击队队员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互动赋能:青少年化身“海丝文化传播者”
互动体验环节的设计更让队员们深受启发。据了解,展馆内不时举办青少年研学活动,例如,“匠心造福船”亲子研学活动、“会说话的古船”、“小小航海家“等。“这种沉浸式参与体验聚焦于青少年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让抽象的历史文化变得可感可触,让青少年们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海丝文化,爱上海丝文化。”突击队队员在调研记录中写道。
跨界延伸:文创产品“跳出纪念品框架”
从宋代海船原型的拼图,到融合阿拉伯纹饰与闽南元素的丝巾,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文化符号有贴近生活需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海丝文创”让突击队员看到了文化IP的无限可能。这些文创产品跳出“纪念品”框架,以实用性承载文化符号,让观众把“海丝记忆”带回日常生活。
更让团队眼前一亮的是“文创+教育”的延伸:购买拼图的游客可扫码观看古船建造纪录片,丝巾内附有“海上丝路香料地图”。这种“产品-内容-体验”的闭环设计,为文博非遗文创提供了创新范式。
▲图为突击队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合照
调研结束后,突击队队长表示,此次泉州之行收获颇丰:“泉州给予突击队启发,把‘以文物锚定历史、以互动激活体验、以创新连接受众’的思路融入实践,为博物新生注入新动能。希望通过这次调研,突击队深入了解海丝文化在博物馆中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未来,“潮韵千年·博物新生”突击队还将继续深入其他关于中华文化传播的地区和机构,开展更为广泛的调研活动,助力文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当宋代古船的全息影像与青少年的欢笑声交织在泉州湾畔,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青春实验”正悄然展开。广工突击队以泉州为镜,探索的不仅是博物馆的创新路径,更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新丝路”。这条路上,每一件文物都是星辰,每一次互动都在织就新的文化经纬。
撰文 | 沈柏琪
图片 | 肖淇 彭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柏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