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执笔写非遗,榆林故事越山海——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陕西榆林项目

发布时间:2025-07-16 23: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苏芮   阅读 87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杨苏芮) 2025年7月1日至10日,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实践队深入陕西省榆林市,以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为主阵地,结合绥德县深度调研,开展了一场融合“支教+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与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深入的文化考察与丰富的主题活动,在黄土地上书写了新时代北师大青年的责任担当。

图为夏令营开营仪式。通讯员 罗韦懿 摄

三维课程赋能,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实践队为创新实验班学子精心打造了“语言技能提升+文化视野拓展+胜任力探索”三维课程体系,将非遗传承与全球视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队队员授课风采。通讯员 杨士坤 摄

在语言技能提升模块,课程将《夜莺与玫瑰》改编为沉浸式“剧本杀”锤炼英语精读与表达,借《哈利·波特》拆解词根词缀奥秘,对比中英诗歌意象与情感唤醒双语审美力,翻译歌曲《如愿》歌颂家国情怀,并将英语演讲与非遗文化结合探讨全球议题。在文化视野拓展模块,课程对比中外民间艺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解读本土文化并策划非遗展览,通过电影解码非遗传承,以书法为钥奠定人文根基,并设计跨学科课程融合文化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在胜任力探索模块,举办融合非遗知识的趣味运动会,组织关于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模拟辩论,并引导学生思考AI时代的外语学习与全球议题,通过“环球文化节”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各国风土人情。

图为实践队队员授课风采。通讯员 杨士坤 摄

夏令营课程突出AI主题。如在“全球胜任力培养”课程中,实践队队员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AI实践探索:学生通过设计精准指令,训练AI解析榆林剪纸等非遗符号的文化内涵;运用AI绘图工具生成跨文化宣传海报;协作编写视频脚本指令,产出兼具民俗特色与国际传播视角的创意方案。这场“与AI共舞”的实践,让学生在技术赋能中掌握智能工具驾驭能力,更深刻领悟到——在AI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的创造性诠释与引导。

图为实践队队员指导学生用AI生成非遗宣传海报。通讯员 杨苏芮 摄

夏令营全程贯彻落实“朋辈导师”制度,朋辈小组由一名实践队队员与三到四名中学生组成,导师全程参与小组活动,指导语言学习、协助文化实践、引导项目策划,定期组织小组复盘与经验分享。同时,朋辈导师也针对学生语言水平、学习进度差异,提供一对一辅导,助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图为朋辈小组交流讨论场景。通讯员 杨苏芮 摄

调研寻根溯文脉,赓续红色铸担当

为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红色文化弘扬,提升青年学子文化传播全球胜任力,实践队在绥德县团委的指导下,于2025年7月4日至5日赴绥德县,展开了一场融合非遗瑰宝与革命精神的沉浸式调研之旅。

调研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实物展陈、详实的历史图文与生动的数字演绎,系统了解了绥德石雕、秧歌、唢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千年脉络与文化精髓。

图为实践队参观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通讯员 李亚南 摄

队员们特别与传承馆副馆长武文杰进行了深度座谈。武馆长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当前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挑战与宝贵机遇,并就如何借助数字化载体、创新叙事方式以及深化国际青年交流合作,提升中国非遗的国际认知度与影响力,与实践队师生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图为实践队与传承馆副馆长武文杰深度座谈。通讯员 董玥瑶 摄

调研期间,实践队专程参访了绥德革命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展厅内,队员们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献档案及震撼的场景复原,重温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绥德作为陕甘宁边区重要堡垒的峥嵘岁月与光辉历史。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为青年学子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上了生动一课。

图为实践队参观绥德革命纪念馆。通讯员 董玥瑶 摄

为深入了解当地非遗文化,实践队专程拜访了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武燕老师与“泥塑大师”王维生老师,聆听他们对技艺的坚守与传承的思考,感悟非遗背后深沉的文化根脉与工匠精神。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两位非遗传承人的合影。通讯员 董玥瑶 摄

此次绥德行是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的关键实践环节。通过深入非遗传承现场、对话资深专家、体验大师技艺以及缅怀革命历史,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价值的认知,更在实践中锤炼了跨文化理解、田野调查与创新传播的核心能力。实践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努力成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非遗传承传播生力军,以青年之声,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非遗故事与红色精神传承,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团日砺初心,信仰照征程

实践队将思想引领贯穿始终,精心组织了四次主题团日活动。

在绥德县,实践队开展“感悟非遗古韵,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团日,在文化遗产与革命史迹的交汇处坚定文化自信;实践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宝塔山下谒先烈,革命圣地铸红魂”主题团日,于宝塔山前重温初心使命;实践队于北师大榆林实验学校内,开展“从信仰到实践:‘四有’好老师的青春答卷”主题团日暨理论学习,明确育人担当;实践队在榆林历史地标镇北台与红石峡开展“触摸历史脉动,铸牢青春担当”主题团日,于边塞雄关与摩崖石刻间感悟历史责任。

图为实践队开展“四有”好老师主题团日。通讯员 杨士坤 摄

本次“非遗传播·中国青年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陕西榆林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学子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的生动实践。十天的汗水与收获,不仅为榆林学子打开了通向非遗瑰宝与广阔世界的大门,更让实践队员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勇担使命、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贡献智慧的青春风采。

黄土地上的非遗薪火,必将因这份青春的注入而更加璀璨;青年学子心中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也必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苏芮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