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徐越 恽雨晴 赖莉雅)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红画笔”美育实践队深入江西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开展以“长征精神、非遗文化、红色精神、青年行动”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专业优势,本次实践旨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艺术之笔激活红色基因,用数字赋能非遗新生,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以青春笔触为红色文旅融合注入青年动能。
刀尖上的革命记忆,需要数字技术守护文化根脉
在红都艺术馆,实践队与苏区版画传承人严恩浩面对面交流。他以获评首届江西文艺奖的版画《征途·1934》为例,向实践队员们现场示范了木刻版画的全流程——选椴木、定构图、刻线、拓印。在与实践队成员的交流中严恩浩反复提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他指出,“苏区版画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刀代笔’,如何记录好革命现场,需要兼具叙事性与宣传性。”
“美术创作,是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映像”从生活中寻迹纯真,从时代中讴歌伟大与不凡。一幅幅画作记录苏区革命精神,一桩桩故事承载苏区红色基因。为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实践队启动"苏区版画数字档案"项目。负责人赖莉雅介绍,团队将通过微纪录片记录调研全过程,同步整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未来计划上传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框架下的"中华文化数据库",实现技艺的数字化保存与活化利用。"保存不是终点,让非遗'活'在当下才是关键。"她强调。
▲图为实践队与苏区版画传承人严恩浩交流创作。谭雪迎 供图
艺术互动让历史"可触摸",青年创意延长红色记忆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叶坪革命旧址群,队员们以毛泽东旧居、红军检阅台、中央邮政局等为创作素材,开展多形式艺术实践:水彩写生捕捉毛泽东旧居、红军检阅台的光影与历史质感;版画转印技术复刻老墙肌理,形成"时间拓片";提炼长征微故事设计连环画脚本,计划制作成16页口袋绘本。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旧址日均游客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58%,但平均停留时间不足40分钟。如何让年轻群体"慢下来、深进去"?团队将创作成果汇编为《叶坪速写手册》,在游客中心免费发放,通过"边看边画"的互动形式,引导游客用画笔感知红色文化,延长情感共鸣时间。"艺术是沟通的桥梁,能让历史从书本走进心里。"队员杨亮说。
从"记录"到"转化",让红色文旅"活"在当下
创作结束后,队员们在红军检阅台前现场讨论,提出三条转化路径::一是符号提炼,将版画“刀劈斧削”线条转译为水彩飞白;二是叙事重构,把长征故事按“出发—转折—会师”三幕结构剪成适配短视频平台的短片;三是材质再生,将老墙拓片制成纤维纸,用于文创包装,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
▲图为服务队队员讨论红色文旅转化方案 谭雪迎 供图
"这次实践让队员们真正理解了'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含义。"队员谭雪迎感慨。
从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到旧址前的写生,再到文旅方案的策划,实践队将思政教育融入每一次创作、每一份成果中。本次实践以红色文化为教材、以革命旧址为课堂,系统记录苏区版画、深度转化旧址视觉资源,探索出高校美育与红色文旅融合的"青年样本"。
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过将创新理论同艺术实践相结合,队员们进一步理解了“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核心要义,未来将继续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基层经验。
▲图为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育实践队“红画笔”分队合影 谭雪迎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