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着凤凰花香与蝉鸣,穿过吴大猷学校的走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砺水知行”社会实践队的支教课堂上,硬纸板的裁切声、编程代码的敲击声、画笔的沙沙声与稚嫩的呐喊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关于成长的夏日交响。
手工课是创意的孵化器。谢老师的“纸板创意小制作”课上,硬纸板在孩子们手中变成双人桌游,助教俯身指导技巧。孩子们举着自制“游戏机”欢呼,平凡材料里跃动着想象的火花。
科技课藏着探索的钥匙。梁老师的乐高编程课上,积木成了会跑的小车,物理原理随车轮转动渐清晰;李老师引导孩子们组装小风扇,机械知识在齿轮咬合间可触可感。计算机教室中,梁老师用 “画图案” 游戏教二进制,Python代码让0和1变出斑斓图形;吴老师以“人与水的关系”喻程序,孩子们编的指令让机器小车精准归位,理论成了驱动未来的“电源”。刘老师的凸透镜实验中,烛焰光影在纸上跳动,孩子们指尖丈量着科学的奇妙。
艺术与文学绽放光彩。梁老师的“笔尖刮刮乐”中,孩子们刮出树影、酒窝与荷花,每道刮痕都是美学密码。陈老师的素描课上,孩子们屏息运笔,铅笔与纸张摩擦的细腻触感从指尖传来,在简单线条中“发现美”。“心灵小花园”里,夏老师用“我是谁”叩开童心,文字诉说着孩子们的心愿。梁老师借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选文,让“点面结合”写作技巧在孩子们笔下生长。
操场上的呐喊是成长宣言。莫老师的军体拳课上,口令响彻校园,他为协调性差的孩子设计分解操,孩子们挥汗练习,浇灌出坚毅品格。“非遗小狮匠启蒙”课上,老师的舞狮动作表演展现舞狮精气神,孩子们模仿扎马步、学绑腰带,指尖触摸着传统文化的温度,腰间布带如文化火炬在传递。
这些课程像一串珍珠,串起了手工的巧思、科技的奇妙、艺术的灵动、文学的厚重、体育的激昂。暮色漫进校园时,孩子们带着纸板桌游、编程笔记与画纸离开,书包里装着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被点燃的好奇心与勇气,队员们忽然明白:“百千万”工程的意义,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砺水知行”的课堂上,成长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那些在晨光里发芽的知识,正顺着孩子们的指尖,悄悄长成参天大树,而支教队员们也在这场相遇里,读懂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真诚播撒种子,让每个心灵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宇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