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陈奕垚)当夏日的蝉鸣遇见稚嫩的笑脸,安全守护的种子便在童趣中悄然播撒。2025年7月15日,南京市鼓楼区慈悲社社区的爱心暑托班教室里暖意融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小救星”公益志愿服务团队的7位成员走进这里,为15位小朋友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急救员夏令营”。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让安全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深扎根。
图为“小救星”公益志愿服务团队授课教室布置。张丹凝 供图
溺水急救小课堂:模拟泳池里的“生命守护术”
“小朋友们,夏天去泳池玩水很开心,但如果看到有人落水,我们能直接跳下去救吗?”,随着“小救星”团队队长陈奕垚的提问,夏令营第一课“溺水急救”正式开始。
图为团队成员引入夏令营第一课。张丹凝 供图
小朋友们跟着团队成员的演示来到过道,一起练习溺水后的自救方法:“踩水加上浮,要像小木头人一样仰漂,让鼻子嘴巴露出水面,大声喊‘救命’哦!”遇到有人遇险,孩子们已经可以有勇气有知识地说出:“心肺复苏!”并正确演示。团队成员胥思宇说:“孩子们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素养比我们想象中的高,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图为团队成员教孩子们心肺复苏术。张丹凝 供图
中暑与触电急救:生活场景里的“安全小妙招”
“夏天在太阳下跑太久,头晕乎乎怎么办?”,第二个专题“中暑急救”由团队成员金妍君主讲,一遍讲解:“中暑了要赶紧到阴凉地方,解开扣子,用湿毛巾降温,还要喝淡盐水哦。”一边和孩子们互动,课堂上此起彼伏的“我知道”、“我会了”,让原本严肃的知识变得活泼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的问答互动。张丹凝 供图
紧接着的“触电急救”课上,队员马杰莉指着PPT上的卡通安全海报,上面的“禁止触电”图标被画成了可爱的闪电小人,深刻感受“不碰危险物”的重要性。当问到“发现有人触电怎么办”时,6岁的小宇大声说:“我记得了,用干燥的木棍把电线挑开!”全场都笑着鼓起了掌声。
童趣互动好时光:画笔与信纸上的“安全约定”
理论授课结束后,团队成员王麒衡带着小朋友们画画,彩笔下的急救包长出了翅膀,救护车变成了“安全小超人”。刚上三年级的小吴举着画纸骄傲地说:“我画的是急救现场的心电图,溺水时可以用上!”
图为孩子在授课结束后用画笔记录急救课堂知识。张丹凝 供图
另一边,队员仝俊臣在指导孩子们写“安全小贴士”书信。“可以写给爸爸妈妈,学校的同学朋友,也可以写给自己哦。”每个孩子都拿到印有卡通图案的信纸,7岁的小李歪歪扭扭地写道:“妈妈,夏天溺水不能轻易下水,我会保护自己的。”
图为孩子在授课结束后写“安全小贴士”书信。张丹凝 供图
孩子们认真的侧脸、拿到文创周边的笑脸、和志愿者击掌的瞬间……镜头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身上,也照亮了教室一角“博爱青春”的旗帜。
图为团队成员给孩子们贴上“小救星”团队贴纸。张丹凝 供图
温暖延续不再见:安全种子在童趣中生根发芽
夏令营的第一次课堂接近尾声,“小救星”团队为每个孩子送上了定制的文创周边。慈悲社社区负责人徐晨看着热闹的教室,感慨道:“对于暑托班的孩子们,安全知识正是他们最需要的。你们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课,不仅教了知识,更传递了温暖。”
图为团队授课时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张丹凝 供图
团队队长陈奕垚在活动总结里写道:“以前总觉得急救知识很严肃,直到看到孩子们尽力模拟救援的认真模样,看到他们把安全约定写进信纸,才懂守护的意义——是用童趣化解距离,让安全变成孩子们愿意记住的约定。”
图为孩子们在为团队授课成效写信画画表示感谢。张丹凝 供图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拉着队员的手不肯松开,8岁的小张仰着头问:“哥哥姐姐,你们还会来吗?”队员蹲下身揉揉他的头发:“只要你们需要,‘小救星’随时都在。”
图为团队成员将“小救星”原创文创周边送给孩子们。张丹凝 供图
走出社区时,孩子们挥着小手道别,胸前的“小救星”贴纸格外亮眼。这场充满童趣的安全课堂没有结束——当“小救星”团队带着孩子们的笑声离开,那些在急救课堂中种下的安全种子,在画笔信纸上许下的安全约定,终将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生根发芽,让安全意识在一代又一代中薪火相传。
图为“小救星”公益志愿服务团队与孩子们合影。张丹凝 供图
撰文 | 陈奕垚
图片 | 张丹凝
审核 | 徐佳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陈奕垚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