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刘薇 刘钬桥)7月11日,长江大学农学院青禾实践队深入石首市新厂镇“双水双绿——黑米主食化”产业基地,聚焦乡村振兴前沿科技——“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高级农技师杨正武与石首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甘立新的指导下,队员们穿行于千亩黑稻田间,解码“双水双绿”技术体系如何以“两不两精准”的绿色实践,实现“一田三收、粮渔共赢”的产业奇迹。
科技引领:黑米产业的创新引擎
“‘双水双绿’即用绿色品种、绿色新技术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一起发展,通过优化绿色稻米和绿色水产品的品质,实现生产环境绿色、生产过程绿色、生产产品绿色。”基地负责人杨正武指着公告牌向实践队员解释。作为湖北省洪山实验室的重点项目,“稻-鸭-虾”模式已形成“两不两精准”技术体系——不打农药、不用渔药、精准饵料、精准施肥。杨正武表示:“这是我们的黑米稻与其他水稻最大的区别,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可以种养出让大家放心的可靠农产品。”
图为高级农技师杨正武为实践队员讲解黑米科技种养模式。张雅涵 供图
华墨香5号黑米作为核心品种,是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全球首个适合蒸煮米饭的“黑米”。实践队员屈杭丽在看到华墨香5号简介时不禁惊讶到:“它膳食纤维和花青素含量这么高,其他品质也不输普通水稻,蒸煮也很方便,且色泽华贵、口感软糯香甜;看来科技赋能下的黑米稻真的做到了稳粮增收,带动农民共享科技成果,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
田间课堂:绿色种养的生动实践
“时间错开是关键。”杨正武为实践队员们详细的介绍了“稻-鸭-虾”种养模式的特点:三月投放虾苗,六、七月插稻、放鸭苗。在这个循环中,鸭子为水稻为水稻除虫除草,捕食活动力弱、体质差的小龙虾,提升小龙虾群体品质;小龙虾净化水源,有效疏松土壤,提高水稻质量;水稻为鸭虾提供绿阴和食物,鸭虾粪便则成为天然肥料。生物防治取代了化学农药,基地小龙虾呈现出独特优势:“虾的品质优良、光泽好、个头大、生命力强。”
实践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基地对于当地的帮扶成效。在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下,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于2025年签订“华墨香”黑米订单种植面积1900亩,推广面积达11000多亩,通过科学化种植管理实现亩均成本降低120元,亩均增收350-500元。惠及287户农户(含30余户脱贫户),并新建单批次服务1600余亩的育秧基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打实的成果转化与贡献。
图为实践队员询问高级农技师杨正武“稻-鸭-虾”共作原理和成果效益。张雅涵 供图
科技助农:乡村振兴的青年使命
“做农业一定要有情怀。”基地负责人杨正武慷慨赠送实践团队四袋黑米样装后对着团队成员语气坚定地说道。甘立新则从育人角度点燃团队成员热忱:“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社会实践,也是自身与社会的深度交融。”这两位农业领域上的佼佼者对实践队员们做出了殷切希望。当前黑米的种植与推广仍然存在相应的挑战,如从生态种养的持续改进到品牌营销的推广方式、从高于普通水稻的产品价位到暂时难以改变的民众观念。这片土地正需实践队员们用所学破题。
图为基地负责人杨正武赠送石首特色黑米产品给与实践团队。徐馨悦 供图
图为团队带队人及成员与基地负责人交流访问座谈会。徐馨悦 供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长江大学青禾实践队此次的活动调研虽已结束,但石首市新厂镇星光村与黑米的故事将会被继续书写,以科技助兴、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步伐永不停歇。实践队员们一致表示:将认真整理此次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黑米产业的科学种植和市场推广提供参考,也为自身未来服务“三农”积累实践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钬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