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泥石流隐患,地质团队三下乡七日深耕博孜墩山区开展专项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6 21: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佳丽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0日至16日,一支由王钢城教授、程大伟副教授带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调研团队,针对博孜墩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展开为期六天的专项勘测。通过系统排查隐患、解析成因机理、建立数据体系,为当地精准防治泥石流灾害提供科学支撑,用专业行动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调研伊始,团队便直击泥石流核心隐患点,深入山区核心区域识别典型泥石流沟谷。在两位教授指导下,队员们重点记录沟谷走向、两侧山体坡度等关键地貌特征,精准锁定易发生泥石流的高风险区域。采集表层土壤与岩石样本时,王钢城教授现场剖析样本特性,详解松散土壤易被水流冲刷、成为泥石流物质来源的机理,让每一份样本都成为追溯灾害成因的“实证”,为后续分析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提供关键依据。

为全面掌握泥石流发生规律,团队从多维度开展针对性调研。一方面,用测绳、坡度仪等工具精确测量目标沟谷的长度、宽度及关键坡段坡度,程大伟副教授指导估算沟谷内松散堆积物体量——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泥石流发生时的冲击力与危害范围;另一方面,结合村民口述线索,在山区寻访树木断折、岩石堆积层等历史泥石流痕迹,王钢城教授依据痕迹特征推断灾害发生时间,补充影像资料以完善灾害历史数据库。同时,团队收集近5年暴雨数据,对比分析沟谷地形与降水记录的关联,初步厘清暴雨触发泥石流的时间规律。

为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团队对坡度、堆积物体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复核,王钢城教授针对数据差异现场解读,强调“数据精准是预判泥石流风险的前提”。在完成首处沟谷调研后,团队转至另一处疑似泥石流沟谷开展拓展调研,通过对比两地植被覆盖率、岩石风化程度等地貌差异,程大伟副教授详解不同沟谷的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为分级防控提供依据。

六天专项调研构建起涵盖泥石流沟谷特征、物质基础、历史痕迹及气象关联的完整数据库。据团队介绍,后续将基于这些成果深化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并转入基层宣传阶段,把专业数据转化为群众能懂会用的防灾知识,助力当地有效防范泥石流灾害。此次专项调研不仅是地质专业服务民生的具体实践,更彰显了“三下乡”活动在应对地质灾害、守护群众安全中的重要价值。

 撰文 | 刘佳丽 

图片 | 张占武 任翔翔 叶家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