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丘洁宜 李淑娥 郭雅静 蔡君雄 黄凯龙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将闽台融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响应国家闽台融合发展号召与乡村振兴战略,黎明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跨海‘乡’见,两岸共谱融合发展新篇”社会实践队追随总书记的足迹,先后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晋江金井镇围头村、石狮蚶江镇、泉州高甲剧院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步履丈量闽台融合轨迹,用青年视角感悟两岸发展新篇。
寻根溯源,师生共探闽台文化根脉
▲图为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为更好地了解闽台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根基,以充分的知识储备迎接后续行程,实践队首站抵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并依次参观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隶属与共”“统一大业”等展厅。通过多媒体融合创新展示体验,以及丰富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实践队的师生们对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对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脉相通的历史事实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
以爱为桥,古村打造闽台合作样板
▲图为参观“海峡第一村”围头村
▲图为参观围头新娘主题园
在泉州晋江市金井镇围头半岛的南端,坐落着被誉为“海峡第一村”的围头村,它与金门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地方。1958年“八二三”炮战时,这里曾是前沿阵地,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实践队深入围头村,实地探访毓秀楼、达屋楼、“八·二三”坑道、一号防炮洞、一号碉堡等“八·二三”炮战系列遗址,瞻仰安业民烈士纪念碑,参观战争与和平展馆、八二三战地公园等,一边凝望着建筑物上斑驳的弹痕,一边聆听村民讲述红色故事,仿佛置身于那段烽火岁月中。随后实践队又走进围头新娘主题园、台青创客驿站,从1992年第一个“围头新娘”洪双飞嫁到金门,至今已陆续有138位围头姑娘嫁到对岸,10位台湾姑娘嫁到围头,去年围头村又被列为福建省住建厅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实践队从烽火硝烟的遗址走到两岸融合的前沿阵地,感受围头村从“海峡炮战第一村”蜕变为“两岸通婚第一村”、“闽台融合发展第一村”的历史发展。
文脉相连,闽台共忆千年对渡民俗
▲图为参观闽台对渡文化展示馆
▲图为聆听闽台对渡文化展示馆讲解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蚶江自明清时期与百里相望的台湾鹿港开通对渡航线,两岸同胞从此船来人往、互通有无,商贸、文化交流盛极一时,更是演变为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端午民俗活动——海上泼水。实践队来到石狮蚶江镇,参观今年刚刚建成的闽台对渡文化展示馆,馆中包含“同根同源”“对渡春秋”“水润同心”“福泽两岸”“融合发展”五大主题板块,借助详实的历史文献、珍贵文物,利用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化展陈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出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共融的发展脉络,生动诠释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同时,实践队还参观了被称为对渡贸易航运保护神的五王府庙、记载清代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一事的蚶江海防官署碑,站在古渡头的船体造型观礼台上遥望大海,想象清代蚶江与鹿港对渡的繁荣景象,感悟两岸自古一家的血脉记忆。
海峡同心,非遗演绎两岸世代情缘
▲图为走访泉州市高甲戏剧团
▲图为与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副主任林凤锦深入交谈
2024年,高甲戏《围头新娘》荣获中央宣传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作品以泉州围头村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为背景,描述围头和金门两家三代人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实践队走进泉州高甲剧院与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副主任林凤锦进行深入交谈,详细了解了创作高甲戏《围头新娘》的初衷、主创团队深入基层采风的过程、创排的台前幕后故事等, 林凤锦副主任还向实践队介绍了高甲戏《围头新娘》团队参加新年戏曲晚会的经历,以及到各地展演的心路历程,特别提到了去年年底赴金门县演出时,许多观众泪洒现场的感人场景。高甲戏《围头新娘》成为了两岸交流的文化使者,以文为媒、以情促融,推动两岸从地缘相近走向心灵契合。实践队成员聆听林凤锦副主任的讲述后,深受触动,思绪万千,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跨海“乡”见,青年讲述融合发展新篇
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泉州充分发挥泉台民间优势,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文化为桥深化两岸情感认同,以闽台乡建乡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队通过几天的走访,深入探索两岸融合的地方实践,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闽台同根的深厚脉络。下一步,隶属于黎明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苗理论宣讲团将依托此次社会实践,总结和梳理调研成果,凝练、打磨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宣讲作品,并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开展宣讲活动,为促进闽台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丘洁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