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卢霖涛 李佳晴 刘雨萱)2025年7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实践团奔赴郑州二七纪念堂历史现场,以“触摸历史肌理,解码城市记忆”为主题,开启沉浸式实践。从二七纪念堂的精神回溯,到郑州日军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前的沉重追思,6名青年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让沉睡的记忆在青春视角下“复活”。
二七纪念堂:与历史对话的多元方式
踏入二七纪念堂,实践团先被一组群雕震撼——工人形象的雕塑如历史巨人,定格着抗争瞬间。“这些雕塑不是冰冷的艺术,是先辈奋斗的具象化。”实践队员、202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卢霖涛触摸雕塑纹理时感慨。在与场馆安保人员交流中,队员们收获意外发现:这位守护场馆多年的工作人员,能讲出鲜为人知的“老故事”,从当年工人传递消息的隐秘路线,到现代游客参观时的触动瞬间,让历史有了“亲历者讲述”的温度。
▲图为二七纪念堂内精神群雕 周桐宇摄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场馆工作人员,挖掘历史故事 刘雨萱摄
展厅内,实践团开启“历史解码”行动。2024级法学专业李佳晴化身“红色故事宣讲员”,把二七相关历史转化为“青春版”讲解词,用“00后”视角解读先辈勇气:“百年前的青年敢为权益‘拼一把’,现在的我们,也该为梦想‘豁出去’,这是跨越时代的共鸣!”这种创新讲解,让参观的小朋友围拢倾听,家长们点赞:“年轻人讲历史,孩子更容易共情!”
▲图为实践团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志愿服务 刘雨萱摄
郑州日军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铭记苦难中的力量
在刻着“1938年2月14日”的纪念碑前,实践团陷入沉默。数字背后,是城市曾遭遇的苦难。队员们提前查阅资料,梳理大轰炸的历史背景、伤亡数据,更挖掘出市民自救互助的故事——当年人们在空袭中搭建临时避难所、互帮互助的温情,让“铭记历史”有了更立体的注解。
“苦难不是用来沉溺,是激励我们向前的力量。”实践团成员刘雨萱在分享中说。他们把纪念碑前的感悟,转化为“历史传承倡议”,计划通过校园宣讲、短视频传播,让更多同龄人明白:铭记历史不是重复伤痛,而是汲取先辈在苦难中抗争、互助的精神,转化为当下奋斗的动力。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郑州日军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前合影 张新月摄
然后是文章末尾从“看历史”到“活历史”:实践团的创新表达
此次实践中,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实践团打破“参观打卡+文字记录”的固有模式,大胆探索“历史场景再创作”。他们围绕二七纪念堂的历史脉络设计互动体验环节,让参与者在模拟当年工人协商诉求、共渡难关的情境中,切身感受先辈们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担当;同时,以“城市韧性”为切入点,将日军大轰炸的历史记忆与郑州当代发展历程相联结,通过梳理城市从创伤到重建、从复苏到繁荣的轨迹,生动展现这片土地在苦难中淬炼出的顽强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郑州市二七纪念堂前合影 张新月摄
指导教师李明明点评:“学生们不再是历史的‘搬运工’,而是‘解码者’和‘创作者’。把厚重历史转化为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这才是传承的关键。”
据悉,实践团将把这段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校园分享会、线上故事展播等形式传递给更多同龄人,让更多同龄人在“玩与读”中,触摸城市历史脉络,传承不灭的精神火种,让那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记忆,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青年视野。这场在郑州夏日里展开的青春与历史的对话,正以持续生长的力量,书写着属于新一代的传承故事。
撰文 | 卢心萌
图片 | 周桐宇、刘雨萱、张新月
一审 | 李佳晴
二审 | 卢霖涛
三审 | 李明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霖涛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