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井陉,暑气与热情交织。河北传媒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遗韵乡兴” 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这片承载着千年技艺的土地,先后走进井陉木雕艺术馆与井陉窑博物馆,在木韵与瓷魂中,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的深度对话。
木雕艺术馆:一木一世界,一刀一匠心
2025年7 月 4 日,实践团首站抵达井陉木雕艺术馆。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里,庭院中古朴的木质盆栽架率先揭开木雕艺术的面纱 —— 这些选用本地木材打造的小品,让志愿者们直观感受到:木雕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融入生活场景的文化基因。
图为传统风格建筑外观,庭院内木质小品选用本地适宜雕刻木材
馆内,大型木雕《吉祥如意》以崖柏木为骨,天然纹理如流水般舒展,孔雀开屏、牡丹绽放的图案在琥珀光泽中栩栩如生。崖柏的醇厚木香与陈化质感,让木材作为创作载体的独特魅力展露无遗。而陈列架上的金丝楠木象棋与麻将,切面泛着绸缎般的 “金丝” 幻影,千年不腐的特质与温润手感,让 “木材是木雕艺术的基石” 这一真理愈发清晰。
图为大型木雕《吉祥如意》,以优质木材为原料,借天然纹理雕琢牡丹
图为陈列架上小型木雕工艺品,以金丝楠木制成的象棋与麻将
更令人惊叹的是一组根材家具 —— 天然曲折的根材保留原始轮廓,雕刻师以鬼斧神工在粗犷木身上雕琢出大象等细腻造型,刚柔相济间,尽显 “天人共造” 的智慧。以天然根材打造的家具型木雕,保留木材原始轮廓,雕琢大象等造型。
图为以天然根材打造的家具型木雕,保留木材原始轮廓
墙上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雕・井陉木雕)” 的牌匾,见证着从选材到雕刻的技艺传承。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每一道木纹都是时光的密码,每一刀雕刻都是匠心的注脚。”
图为井陉木雕被列为市级非遗的牌匾
井陉窑博物馆:瓷土凝岁月,纹饰诉文明
次日,实践团走进井陉窑博物馆,在泛黄的瓷片中触摸千年窑火的温度。这座形似瓷器的建筑里,唐代白瓷的 “泪痕釉” 与邢窑、定窑作品隔空对话,流淌的釉色如泪痕般独特,成为井陉窑最鲜明的 “身份标识”。
图为井陉窑博物馆正馆直拍特写,黄色主色调,形似瓷器
宋代绞胎瓷展区前,褐白两色瓷土交织出如流云、似木纹的纹理,团队成员们不禁感叹:“这裂纹像自然生长的树枝,是大地与火焰共同的杰作。”
图为团队聚精会神观察独特的井陉窑瓷器
从实用的唐代执壶到兼具解暑与审美的宋代瓷枕,井陉窑瓷器始终践行 “实用为先,美在其中” 的理念。正如博物馆墙上所言:“当你读懂一件古瓷,就是与千年前的匠人完成了一次对话。” 实践团在无声的瓷器前,听见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图为井陉窑白瓷,质地水润,纹有“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字样
青春接力:让非遗在传播中焕发新生
两天的探访中,实践团始终举着 “非遗链动陉川 匠心赋能乡田” 的横幅。从木雕的温润到瓷器的沉静,年轻人用镜头记录细节,用文字传递感悟。他们或许没有亲手拿起刻刀或瓷土,但这份 “用心感受” 本身,就是传承的开始。
图为“遗韵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馆内,举横幅和队旗合照
井陉的木与土,承载着非遗的根脉;而年轻的脚步与声音,正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当青春与非遗相遇,木韵与瓷魂便有了新的故事。这场对话,才刚刚开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子玉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