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耕心向党 筑梦青春”研究生实践团: 工科学子重温红军之行,感悟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5-07-13 22: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奇、徐美艳、李嘉怡、李闻闻、 曾钰峰、邓宇、张炜、周水华、万心怡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张子奇、徐美艳、李嘉怡、李闻闻、邓宇、张炜、周水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传承红色基因,深化青年学子对党的历史认知与情感,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以实际行动探寻革命印记、感悟信仰力量。2025年7月11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耕心向党 筑梦青春”研究生实践团奔赴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馆,开启“重温红军之行,感悟初心使命”主题活动,让青年学子在这片红色热土,触摸历史温度,汲取奋进能量。

初入红色圣地,感受历史情怀。实践团成员们踏入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的瞬间,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浮雕墙,上面栩栩如生地刻画着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英勇身姿,有的冲锋陷阵,有的相互扶持,展现了早期革命中共产党人在于都这片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种的艰苦岁月,不禁让实践团成员们体会到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随着脚步的移动,实践团成员来到“战略转移,出发长征”展区。在纪念馆里,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来自三个不同的身份的授课,多维度立体式地领悟长征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前合影

小小讲解员的红色课堂:让历史住进心里

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馆,有这么一群三到六年级的小小少年志愿者,化身讲解员,分别在纪念馆内不同的历史故事讲述点,其中两个小少年讲述《编草鞋》和《夜渡》两个历史故事。1934年10月,红军集结于都准备长征,需要夜渡于都河,百姓们筹集物资暗中帮助红军暗夜中搭浮桥,苏区妇女们日夜赶工为战士们编出20万双草鞋。其中,春秀为未婚夫谢志坚编制了特殊的黄麻草鞋,饱含深情。他们用稚嫩嗓音重现了当年军民一心的场景,或许对历史的宏大意义尚不能完全理解,但每一个眼神里的认真、每一次讲解时的投入,都在传递着一种朴素的力量——红色基因正在以最鲜活的方式传承。

这些孩子就像一颗颗火种,他们不仅是故事的传递者,还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纽带,更将长征精神的火种播撒在每一位听众心里,让革命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以青春力量续写红色基因的传承新篇章。通过这个文化的传承,实践团成员学习到传承并非只是成年人的责任,当年轻的生命主动拥抱历史,红色故事便有跨越代际的生命力。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接过这份接力棒,不仅要做历史的学习者,更要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用青春的声音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小小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

青年党员的初心践行课:传承革命使命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长征精神。实践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了解到馆内分“出击赣南 开辟苏区”“战略转移 出发长征”“浴血奋战 长征胜利”“长征精神 代代相传”四个展区。通过文字、图表、照片、实物模型等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历史,实践团成员中青年党员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心得。

实践团队长张子奇说道,看到于都县红军人数统计表的时候,深刻感受到这些带着体温的数据见证着于都人民的军民之深情。8.6万中央红军主力、9700名于都补充兵员、1.7万于都籍长征战士——这些被岁月浸润的数字,还有一些未被计入长征统计表的“幕后英雄”,同样是长征精神的注脚。李嘉怡也表示,当站在“长征第一渡”纪念馆的电子屏前,了解野战军作战红一军团19880人、红三军团17805人、军委纵队4693人,深深地感受到新时代“长征路”仍在延伸,将始终坚定信念,化作学业奋斗、服务社会的动力,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岁月里持续闪光,以实际行动续写属于青年的“长征故事”。曾钰峰感叹,于都妇女们拆了陪嫁的木箱搭浮桥,汉子们背着伤员蹚过冰河。这种“双向奔赴”,正是于都人民用热血书写赤子丹心的无畏生死的革命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徐美艳讲道,红一军团的“零里”——从于都解码长征先锋的信仰基因。红一军团迈出的第一步,不再是地图上的墨点,而是一群战士用鞋底丈量的信仰轨迹。通过每一步的长征跋涉,把“先锋精神”走成新长征。无论是乡村振兴的攻坚,还是民生服务的深耕,都会明白:真正的“零里”,是永远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的原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青年党员分享感悟心得

高校辅导员的红色育人课:照亮学生成长路

聆听红色党课,触摸历史温度。带队老师从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出发,诠释“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深刻内涵。实践团成员们围着聆听,从长征背景讲到于都作为出发地的战略意义,从红军战士的英勇讲到百姓的无私支援。通过带队老师的红色主题课程,实践团成员读懂长征精神的内涵——是舍生忘死的勇气,是军民一心的团结,更化为青年学子砥砺前行的精神养分,更加坚定对党的信仰与忠诚的追随,也是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在《毛泽东傍晚访问群众》油画旁,带队老师提到,毛主席始终坚定践行群众路线,这在当时的革命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师还说道:“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实践团成员得到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能分割,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呼声,解决人民困难,才能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伟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带队老师讲党课

小小讲解员是文化传承的鲜活纽带,青年党员是续写红色的高架桥梁,高校辅导员是铭记历史的引路人。作为工科学子,实践团成员认识到专业知识不应只封存在书本与论文里。田间地头的实践、社会需求的回应,才是学问的生命力所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让知识扎根现实土壤,在解决真问题中生长智慧。这既是对学以致用的践行,更是青年担当的生动注脚——让学问有温度,让成长有重量。长征路上,红军用脚丈量大地、用行动回答时代之问。如今我们以专业扎根实践,正是延续这种“向问题而行”的精神,让学问在解决真问题中闪耀初心。

撰文 |张子奇、徐美艳、李嘉怡、李闻闻、

图片 | 曾钰峰、邓宇、张炜、周水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心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