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赴江苏省粮食集团昆山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现代粮仓的害虫防治技术和绿色储粮创新实践。
昆山粮库作为江苏省四个信息化示范粮库之一,其规模和设施给调研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该粮库前身为江苏昆山国家粮食储备库,2017年经省粮食集团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划归江苏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库区占地200亩,背靠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右临长江南路,南依吴淞江,交通区位优势显著。
昆山粮库共拥有27栋仓库、47个廒间,总仓容达17.14万吨。调研团队注意到,库区内港池码头、烘干房、除杂中心等配套设施完善,正在扩建的3.64万吨高标准低温平房仓预计建成后将使总仓容提升至20.78万吨。作为江苏省“五星粮库”和“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工程示范仓储企业”,昆山粮库还承担着粮食安全教育宣传的重要职能。
破例并举求创新绿色储粮开新局
在技术负责人刘经理的带领下,团队深入了解了粮库当前采用的储粮技术体系。“现公司主要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通过空调控温将粮堆平均温度控制在17-18摄氏度。”刘经理介绍道,“去年新建的两个低温试验仓效果尤为显著,粮温稳定在15度以下,完全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就抑制了害虫活动。”
图为队员向技术负责人了解储粮知识。薛珺予供图
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这些低温仓的创新设计。通过在内墙增加保温隔热层,有效阻隔外界温度影响,再配合空调系统,实现了稳定的低温环境。“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绿色储粮理念的实践。”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调研过程中,团队也了解到当前储粮技术面临的挑战。刘经理表示,传统化学熏蒸法仍占主导,磷化铝等药剂因害虫抗药性增强而效果下降,且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害虫已经‘免疫’了,必须寻找更环保的替代方案。”针对这种困境,刘经理坦言,之前公司做过二氧化碳气调实验,浓度35%维持15天就能完全杀灭害虫。但液态二氧化碳的运输和制备成本太高,加上对仓房气密性的严格要求,目前还难以大规模推广。这一现实困境引发了团队成员的深入思考。
图为粮仓技术人员筛查害虫。 薛珺予供图
智慧粮仓新突破,科技赋能提质效
粮库信息化建设成果令人瞩目。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各仓环境,与南京财经大学合作研发的粮食智能检测机可在10-12分钟内完成质量检测,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过去质检完全依赖人工目测筛选,现在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质的飞跃。”刘经理介绍道。这套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更通过标准化操作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粮食仓储质量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
粮库的信息化建设还体现在仓储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温湿度调控到害虫监测,从质量检测到仓储记录,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为绿色储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调研粮仓内情况。薛珺予供图
科普项目再优化,产学融合谱新篇
调研期间,团队与粮库技术人员就“米虫小卫士”科普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个通过3D打印模型和动画故事向青少年普及储粮知识的创新项目,已经在南京部分中小学试点教学,取得了良好反响。
这次调研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也为推动绿色储粮技术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队员们表示,将结合行业需求,优化‘米虫小卫士’科普动画和3D模型,帮助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粮食安全知识。未来,“粒粒无忧”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上书写青春篇章。此次调研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一线数据,团队计划与更多粮企合作,推动绿色储粮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守护“大国粮仓”贡献青年力量。(通讯员张生海)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生海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