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学子蓉城探寻红色根脉 以实践铸牢青春信仰

发布时间:2025-07-13 21: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星宇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8日至7月11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青穗蓉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深入四川省成都市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紧扣“寻根·铸魂·力行”主题,先后前往成都战役烈士陵园、建川博物馆聚落、成都烈士陵园及十二桥烈士陵园,通过实地瞻仰、深度调研、志愿服务与仪式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在红色热土中感悟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历史现场叩问初心 感悟英烈赤诚忠魂

在解放西南的战略决胜地——蒲江县西来镇成都战役烈士陵园,实践队员们肃立于110名为解放事业捐躯的烈士墓前。全体队员整齐列队,向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敬献鲜花、集体默哀。

▲图为实践队队员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每一方镌刻着英烈姓名的墓碑,无声诉说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忠诚信仰。陵园讲解员在纪念碑前为队员们详细讲述了战役历程与英烈事迹,使书本上的历史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震撼。队员陈柯在参观后表示:“站在先烈战斗过的土地上,才真正理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深刻内涵。新时代青年更需将这份‘清澈的爱’融入报国实践。”

博物馆里触摸历史 读懂人民创造伟力

实践队走进大邑县建川博物馆聚落,在浩繁的史料与文物中探寻民族记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成为队员们的精神洗礼地——当指尖轻触4000余枚冰冷的铜铸手印时,那些曾紧握钢枪保卫山河的手掌,此刻仿佛传递着穿越时空的力量。馆内珍藏的“飞虎队”皮夹克、川军出川血书等37件国家一级文物,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诗。

▲图为实践队队员面向红色“前言”展板整齐敬礼

博物馆讲解员亲自向队员们阐释了建筑群“众”字布局的深意:“历史由人民书写,这些文物就是人民力量的铁证。青年一代需从历史必然性中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实践场域践行担当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在成都烈士陵园与十二桥烈士陵园,实践队将学习感悟转化为服务行动。队员们主动承担文明祭扫志愿服务,仔细擦拭墓碑、清理环境、敬献鲜花,以赤忱行动告慰英灵。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激昂歌声在成都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响起,队员们用嘹亮合唱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与传承遗志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烈士陵园文明祭扫

更具意义的是在十二桥烈士陵园,实践队恰逢一场新团员入团仪式筹备。队员们迅速投入现场保障工作,协助布置场地、引导流程。在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纪念碑前,全体队员与新团员共同肃立默哀、敬献鲜花。随后,队员们全程保障入团宣誓仪式顺利进行,见证了新一代青年在革命圣地许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庄严承诺。实践队队长曹星宇表示:“保障仪式不仅是服务,更是自身再教育的过程。当新团员举起右拳宣誓时,我们更加明晰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队员保障入团仪式的进行

此外,实践队在两处陵园同步开展了红色教育专项调研,通过问卷与知识竞答收集游客参观动因及教育效果数据。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对英烈精神高度认同,主动携子女参观的家长占比达72%,印证了社会对红色记忆传承的普遍自觉。

青春答卷时代之问 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四天的红色足迹,为“青穗蓉耀”实践队构筑起立体化的精神坐标。从历史现场的沉浸式学习,到文物背后的思想启迪,再到服务社会的躬身实践,队员们完成了从认知到认同、从情 感到行动的深化跃升。“青穗蓉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指导老师李秀娟在总结活动时指出:“此次实践通过‘寻根’强化历史认知、‘铸魂’升华理想信念、‘力行’锤炼实干本领,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青年学子当以此为新起点,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伟业,让青春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绽放光芒。”当实践队离开时,陵园内新栽的常青树苗正迎风挺立,恰似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星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