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迅(通讯员 荆馨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2025年7月4日至7月6日,数学科学学院“数研封龙”实践队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封龙书院、胡家庄村开展“数研封龙传薪火,挺膺担当耀青春”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兼具数学底蕴与红色基因的土地上通过数学精神宣讲、实地走访调研、红色剧情演绎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自信、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青春接力数脉传承:播撒数学精神火种
封龙书院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之一,以数学成就闻名,实践队在此以历史为根基,将数学知识与书院深厚的历史文脉深度融合——既回溯先辈们在数学领域深耕探索的足迹,更以当代青年的担当,延续着知识传承与精神弘扬的使命。
图为实践队制作的宣传展板
本次活动中,实践队以多元互动形式搭建数学与大众的桥梁。七巧板环节将几何原理融入动手实践,让小朋友在自主拼搭中悄然领悟几何思维的精妙;数独设计则紧扣严谨内核,使每位参与者都能在适配节奏中感受逻辑推演的美感;经典趣味密码案例的引入,更将抽象数学逻辑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探索过程,让数学的魅力在互动中自然流淌。
图为游客参与趣味数学游戏
实践队另设数学家精神宣讲环节,以历史叙事串联古今数学家探索足迹:从李冶在封龙书院青灯古卷下历经数百次演算成体系的执着,到祖冲之精测圆周率至世界巅峰的严谨;从华罗庚陋室钻研数论的坚韧,到陈景润攻坚哥德巴赫猜想的专注……队员们以故事为桥,拆解出数学家精神内核:面对难题的执着坚守、推导公式的极致严谨、突破定式的创新勇气,以及学问扎根大地、智慧造福民生的赤子情怀。
图为实践队员在读书洞前分享数学故事
此次实践中,“数研封龙”实践队积极响应河北文旅“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政策号召,以封龙书院为窗口,主动担起文化宣传员的角色,队员们结合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感,通过拍摄vlog等方式,向外界展示封龙书院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封龙书院宣传视频实践接力红脉永续:传承抗战精神星火
怀揣着感悟抗战精神的初心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实践队走进胡家庄村这片红色土地,重温入党誓词、聆听革命故事、感悟抗战精神,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为实践队员重温入党誓词
胡家庄保卫战的硝烟虽已散尽,英雄的故事仍在乡间流传。队员们走村入户,与白发苍苍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们讲述当年村民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的往事,一个个细节拼凑出军民同心的壮阔图景,更坚定了队员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与老者交谈
在金学铁纪念馆,一段跨越国界的英雄史诗也随之徐徐展开。朝鲜籍战士金学铁在胡家庄战斗中冲锋陷阵,虽最后负伤被俘、无奈截肢保命,却始终未放下战斗的信念,他用手中的钢笔代替残缺的肢体,继续在文字战场坚守!
图为参观金学铁纪念馆
在黑水河军政会议旧址,队员们聆听党史研究者讲述当年八路军将领们围坐于简陋的木桌旁,结合胡家庄一带的地形地貌与敌我态势,周密部署作战计划,为后续的保卫战奠定了关键的战略基础。
图为参观黑水河军政会议旧址
为创新红色文化传承形式,让革命历史“活”起来、抗战精神“火”起来,实践队深度挖掘胡家庄保卫战史料,精心打造沉浸式红色剧本杀《烽火记忆》。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队员们身着八路军军装,以第一人称视角重走革命路,让青年学子切身感悟“人民至上”的初心答案。
图为实践队拍摄红色视频
实践返乡后,实践队员们在家乡开启了别样宣讲。在邻里茶歇、社区活动中,他们分享着数学家与抗战的故事。讲述苏步青在抗战西迁路上,带着学生在破庙里坚持授课,用粉笔在石板上推演公式,在烽火中守护数学火种的坚守,诠释“逆境求真”的数学精神;提及熊庆来在战乱中仍潜心研究,更尽力保护学术资料、培育青年学子的担当。同时,他们讲述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壮举,将数学家“严谨求索”的执着与军民“众志成城”的抗战精神相融合。轻松的分享中,让家乡人感受精神力量,激励青少年传承坚韧与家国情怀。
图为实践队员返乡宣讲
此次实践活动将数学智慧与抗战精神深度融合,将千年文脉注入青春活力,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抗战精神,更展现了当代青年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责任担当。未来,实践队将继续肩负使命,以实际行动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荆馨瑶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