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垦荒足迹,悟兵团精神代代传

发布时间:2025-07-13 00: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娇   阅读 70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田娇)塔里木大学“芯生命·探垦荒印迹·扬兵团精神”实践团队走进十一团,穿梭于连队田间、企业大棚、居民家中与养老院里,通过与8位不同领域的建设者深度对话,在垦荒的足迹里追溯初心,在奋斗的故事中解码兵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连队里的“接力赛”:从军装到党徽的担当传承

上午的阳光洒满十一团3连的田野,复转军人廖红兵的讲述让团队成员们驻足聆听。“在部队保家卫国,回连队就要带头致富。”从军营到田间,他把军人的硬朗作风融进农耕生活,帮邻里抢收、带大家学技术,“退伍不褪色”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图为采访梁志勇

3连党支部书记梁志勇表示,现在连队靠党建引领搞土地整合,引进新农机、推广新作物,职工年收入比五年前翻了近一倍。从“开荒拓土”到“提质增效”,团队成员李自阔发现,兵团精神里的“担当”,早已从“敢拼敢干”升级为“会拼会干”。

大棚里的“创业史”:一颗冬枣的品牌突围

走进塔克拉玛果业有限公司的冬枣大棚,一串串饱满的“南疆脆”挂满枝头。“这颗枣,我们啃了16年硬骨头。”负责人高齐良(高总)笑着摘下一颗递给队员,皮薄肉厚、清甜多汁的口感让人惊叹。从最初试种失败到攻克保鲜技术,从本地小打小闹到走进北上广深的超市,他带着200多户职工把戈壁滩上的“土果子”做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南疆脆”。

▲图中黑色衣服为高其良

“老一辈开荒是‘向戈壁要田’,我们现在是‘向土地要效益’。”高齐连的话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兵团精神里的“坚守”,早已从“埋头苦干”变成了“巧干实干”。

家里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国情怀

下午4点半,莲花溪小区里,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孙长富坐在沙发上,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上甘岭的坑道里,渴了就舔舔岩壁上的水珠,冷了就几个人挤在一起取暖,但没人喊过退。”他指着旧照片里年轻的自己,眼神坚定,“后来响应号召来新疆,看到戈壁就想起战场,觉得这片地必须种出粮食,不能让国家再受欺负。”

▲图为采访孙长富

当被问及“苦不苦”,老人摆摆手,扬言到比起牺牲的战友,他能活着看到现在的好日子,太值了!团队成员杨淅蕾默默记下老人的话——原来兵团精神里的“奉献”,底色是深植于心的家国大义。

养老院里的“青春回响”:戈壁变绿洲的亲历者

养老院的树荫下,80岁的高道兴老人说起当年开拖拉机开荒的日子,声音依旧洪亮,那时候风沙大到能把人吹跑,她们就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拖拉机上,一天翻地几十亩,就想让戈壁变良田。73岁的杨素兰奶奶则笑着回忆当女工主任的时光:“妇女也能顶半边天,白天和男同志一起修水渠,晚上就着煤油灯学文化,心里亮堂得很!”

▲图为采访杨素兰

老人们的皱纹里藏着最鲜活的垦荒史,团队成员们发现,兵团精神里的“乐观”,是在苦日子里种出来的“希望花”。

榜样群像里的“精神密码”:平凡中的不凡坚守

自治区劳模李永红扎根连队28年,从普通职工到种植能手,手把手带会30多个“徒弟”;老年党支部书记陈秀英退休后仍忙个不停,组织老党员搞宣讲、调解邻里矛盾,她说只要党组织需要,她就不算‘退休’。

▲图中左三为陈秀英,中间为孙长富,右一为李永红

一天的走访结束,团队成员的笔记本写满了故事,相机里存满了笑脸。从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国大义,到复转军人的本色不改;从企业家的品牌突围,到普通职工的坚守奉献,大家渐渐读懂:兵团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一代代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实干,是把“戈壁滩”变成“幸福窝”的坚守,更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更新的“奋斗方法论”。

“以前觉得兵团精神是历史课本里的词汇,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每个人的故事里,活在当下的奋斗中。”团队成员陈玉在实践日志里写道。这场探访,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年轻的身影循着垦荒者的足迹,正把这份精神读懂、记牢,准备在新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