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都之行 | 汗浸衣衫终不悔,梨脯香里载收获!

发布时间:2025-07-13 00: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莫小慧   阅读 80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通讯员:徐苗苗、邱文昕、莫小慧

“梨想燎原”实践队近日赴地都开展深度实践。政地洽谈深化合作,共绘发展蓝图;深入邹堂梨园,书记持梨详析特色种植与加工;探访非遗梨脯传承人,直面四百年技艺传承困境。团队聚焦青皮梨产业,探寻传统梨脯焕发新生之路,聚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双向奔赴,共推梨脯“出圈”

为了让 “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帮扶工作更贴合地都镇实际,队员们来到地都镇政府,与地都镇团委书记陈文丽进行相关问题的研讨。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了当前的产业规模,邹堂梨脯作为地都镇的特色农产品,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但在品牌知名度、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现在网上许多打着邹堂梨脯的名号却卖的是普通梨脯,这也警醒了着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性,并且销售大多局限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今天的交流研讨让队员们对邹堂梨脯产业的销售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接下来,镇政府会全力配合实践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共同把邹堂梨脯的品牌打响。”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与地都镇人民政府团委书记访谈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与地都镇人民政府团委书记大合照

从枝头到舌尖的梨脯之旅

清晨,队员们便跟随郑书记踏上了前往青皮梨种植基地的山路,书记边走边指着沿途的梨树讲解。他们时而驻足记录,时而弯腰查看梨果的长势,汗水滴落在脚下的红土地上,很快就被干渴的土壤吸收。尽管酷暑难耐,但眼前连绵起伏的梨园和枝头饱满的青皮梨,让队员们全然忘记了炎热,只余下对这片土地和这份甜蜜事业的深深敬意。

图为郑书记带领”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青皮梨园

图为青皮梨

守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广东揭阳的巷陌深处,郑晔师傅的作坊里飘散着清甜的梨香。这里延续着一种400年的古老技艺——梨脯制作。当工业化零食充斥市场的今天,这份需要历经复杂工序手作梨脯,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队员们走进非遗工坊,探访梨脯背后的坚守与困境。郑晔师傅坦言,虽然梨脯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遗,但传承之路依然艰难。在地域上,梨脯主要在揭阳比较受欢迎,而汕头、潮州的接受度较低,市场一直难以打开;在传承人方面,由于制作工序繁琐、收入不高,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最关键的还是销售问题,目前主要依靠传统线下渠道,包装较简单,竞争力不强。"最头疼的就是销路,郑晔师傅无奈地说,"现在很多人连梨脯是什么都不知道。"梨脯不仅被称为“潮汕土羚羊”,更承载着“食疗”的古老智慧。而郑家梨脯经古法炮制后,生津止渴、止咳化痰的功效尤为显著。通过这一次采访,队员们了解到梨脯的出路不在于与潮流对抗,而是让传统与时代对话——当古法工艺遇上新锐创意,这颗“时光蜜果”终将找到它的知音。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与邹堂梨脯非遗传承人郑晔访谈

图为邹堂梨脯及梨脯膏产品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与邹堂梨脯非遗传承人郑晔大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莫小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