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绘梦传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非遗课程开课啦!
蝉鸣唧唧,暑气沉沉。2025年7月10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绘梦传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到广州市增城区瓜岭村游客服务中心,为当地的青少年举办了一场以“竹韵编锦绣,瓦痕绘流光”为主题的非遗艺术送教活动。突击队员们期待用这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带孩子们真切感受千年非遗的温度,借着夏日的悠悠时光,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竹编课:彩篾交织,编织夏日密码
突击队在瓜岭古村偶遇竹林,孩子们对竹子充满好奇,因此突击队员们结合专业特长设计了竹编画课程,让童趣与非遗相遇。
图为突击队师生深入村庄竹林开展调研活动伊始,教师展示出提前制作好的“立春”作品:木框内,彩色竹丝编织出斑斓底纹,鲜红剪纸勾勒的“立春”字样醒目突出,经纬交错间尽显春日生机。精美的成品效果配上队员详细的制作讲解视频,迅速吸引了在场孩子们的兴趣。
图为非遗竹编课上教师讲解现场紧接着,孩子们便围绕自己心仪的节气忙活起来:他们从队员备好的竹篾中仔细挑选,认真搭配着心仪的颜色,而后拿起竹丝,用最基础的十字编织法一点点编织起来。有的孩子选了蓝与粉的组合,说这是冬至里天空与落雪的颜色;有的偏爱黄与米的搭配,觉得这恰是芒种时节麦田与阳光的交融;还有的用黄绿交织,说要画出芒种里稻田初绿的生机——每一位幼儿的选择里,都藏着独有的巧思与对节气的理解。
图为幼儿制作竹编过程待编织完成,队员细心协助孩子们将作品装入画框。原本鲜红的剪纸字样,此刻嵌入斑斓的竹编底色中,愈发显得色彩绚丽、层次分明。当一幅幅融合了节气意趣与竹编技艺的作品完整呈现时,古老的节气文化与鲜活的非遗技艺,也就在这一针一线的编织、一剪一纸的融合中,自然而然地铺展开来,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生动的印记。图为教师协助幼儿装裱作品过程
图为竹编画课后师生合影图
瓦片画课:旧瓦为笺,丙烯晕染节气盛景
在瓜岭古村调研期间,突击队员们发现了一些废弃瓦片,有孩子问道:“这些废弃的瓦片还能做什么呢?”我们觉得孩子们的提问很有价值,讨论决定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废旧瓦片设计课程。
图为就地取材收集废弃瓦片过程
因此团队就地取材开启瓦片画课程。 午后的课堂愈发精彩。队员设计了趣味十足的“猜节气谜语”环节,一个个巧妙的谜面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转化为生动的描述——比如“浴水泼,天水落”让孩子们猜出“谷雨”,“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对应“芒种”。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竞猜中,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那些关于时节流转的自然规律与文化意涵,也悄然以谜语游戏的形式、故事的模样,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记忆里。
趣味的谜语环节结束后,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渐浓。队员适时问道:“这些节气这么有意思,怎么才能让它们一直留在我们身边呢?”孩子们略一思索,有的说“画下来”,有的说“做个小物件”。队员笑着点头:“大家说的都很好,其实呀,有一种特别的‘画布’,能把节气的美长久留下来——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瓦片。”简单的对话间,自然衔接起对瓦片画的期待,为接下来的创作环节做好了铺垫。
图为教师与幼儿一同进行猜谜语游戏
听过队员的讲解,孩子们纷纷穿上围裙,摇身一变成为小小画家。他们围坐在桌前,拿起丙烯颜料,在一片片废旧瓦片上认真勾勒起来——有的画出圆滚滚的大西瓜,旁标注“立夏”,满是夏日的清甜;有的用白色颜料堆出憨态可掬的雪人,写上“冬至”,透着冬日的灵动;还有的画上饱满的果实与金黄的落叶,题上“秋分”,藏着丰收的喜悦;更有孩子大胆创意,将“夏至”的蝉鸣与“秋谷”的稻浪绘在同一片瓦上,让两个节气在笔下奇妙相遇。每一笔色彩里,都藏着孩子们对节气的理解与想象。
图为教师指导幼儿绘画瓦片画过程
图为幼儿认真绘画瓦片过程图为幼儿瓦片画成品
当一片片瓦片染上鲜亮的色彩,孩子们的脸上都漾着笑意。废旧的瓦片因节气的故事焕新,稚嫩的笔触里,藏着传统文化最生动的模样——这堂瓦片画课,不仅是一次创作,更是让节气之美住进心里的旅程。
图为瓦片画课后幼儿与作品合影图
目前,三下乡非遗课程已顺利结课,孩子们创作的竹编、瓦片画作品充满童真与创意——竹篾交织的“立春”剪纸透着春日活力,瓦片上的夏至西瓜、冬至雪人色彩鲜亮,这些作品将在当地古巷展出,成为展示节气文化与非遗魅力的独特窗口,也让孩子们的创作被更多人看见。
作为三下乡实践的重要环节,本次课程以趣味互动为桥,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在欢声笑语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非遗与童趣的碰撞,不仅让乡村课堂焕发了别样光彩,更让传统文化以鲜活的模样住进了孩子们心里——这堂融合了创意与传承的课程,正是一次让传统扎根当下、让文化焕发生机的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小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