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精神 ——“商暖童行”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剪纸与粘土特色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11 21: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令航、杨湘杰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曾令航、杨湘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精神,7月11日,“商暖童行”志愿服务队走进鄂州市镜园社区,开展非遗剪纸与粘土特色课程。此次活动以实践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课程设计,助力社区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培养传统手工艺技能。

活动前期,“商暖童行”志愿服务队针对课程开展进行了充分筹备。团队成员深入研究非遗剪纸与粘土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技法,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制定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在剪纸课程方面,整理出基础纹样、对称构图、组合创作等教学模块;粘土课程则围绕塑形基础、色彩搭配、主题创作进行教学设计,确保课程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同时,团队提前采购符合安全标准的剪纸工具、粘土材料及辅助教具,保障课程顺利开展。

上午9时,粘土课程率先启动。志愿者从粘土的历史应用讲起,介绍传统泥塑与现代超轻粘土的工艺演变,展示揉、搓、捏、压等基础塑形手法,通过制作花朵、小动物等简易造型,帮助儿童掌握粘土塑形要领。在进阶创作环节,课程围绕“我的家乡”主题展开,儿童们运用不同色彩粘土,通过分层堆叠、细节刻画,制作出包含标志性建筑、特色景观的立体场景模型。志愿者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将个人观察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提升空间塑造与色彩搭配能力。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指导孩子们制作粘土作品。吴陈香 供图

图为作品展示。吴陈香 供图

下午4时,非遗剪纸课程正式开课。课程伊始,主讲志愿者以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向参与课程的20余名儿童介绍剪纸艺术从汉代雏形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发展历程,并展示不同地域剪纸作品的风格差异。在实践环节,志愿者采用分步教学法,首先示范折纸、描图、剪裁等基础技法,强调安全使用剪刀的规范。儿童们在志愿者一对一指导下,完成简单窗花、生肖图案的剪裁。随着熟练度提升,课程进入主题创作阶段,儿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自主设计图案、组合元素,创作出包含端午龙舟、中秋玉兔等题材的剪纸作品,初步掌握剪纸艺术的构图与表达技巧。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讲解剪纸文化。吴陈香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辅导孩子制作剪纸。吴陈香 供图

课程实施过程中,“商暖童行”志愿服务队建立“主讲+辅助”教学模式,确保对儿童创作过程进行实时指导与安全监督。同时,团队采用阶段性成果展示机制,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组织儿童分享创作思路与制作心得,促进学习交流。课程结束后,团队收集儿童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并将作品赠予参与者留作纪念。

图为剪纸作品展示。吴陈香 供图

此次非遗剪纸与粘土特色课程,是“商暖童行”志愿服务队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具体实践,使社区儿童在实践中掌握两项传统手工艺基础技能,有效提升其艺术审美与动手能力。“商暖童行”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深化更多非遗文化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令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