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李雅雯、张厚慧)烈日炙烤着斗门的乡间小路,蝉鸣聒噪。新宣组成员们顾不得擦拭额角的汗水,紧跟着调研组组员们一起深入田间。她们深知,真实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被汗水浸透的衣襟之下,而非空调房的舒适之中。这正是“岭南甄选”突击队新宣组的日常——她们拒绝做空调房里的旁观者,而是以笔为犁,以镜头为眼,深耕三下乡实践的沃土,让每一次奔赴都沉淀为打动人心的文字与影像,成为团队故事的忠实记录者。
记录中枢与最强大脑,多重使命在肩
作为团队的“记录中枢”与“最强大脑”,新宣组肩负着多重且关键的使命。她们是三下乡故事的忠实记录者:精准捕捉活动进程、高效撰写新闻稿件,以高质高产的输出,将“岭南甄选”突击队在斗门大地的足迹与温度凝练成篇,向外界传递。她们更是创意内容的策源地,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语言拓宽故事的边界。新宣组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一线,无论是调研组深入乡野发展的探讨,还是直播组紧张有序的筹备,都被她们敏锐的笔触和镜头转化为鲜活的日常叙事,用行动有力驳斥了“文字工作者即空调房乘凉者”的刻板印象。
新宣组随调研组深入一线(江思慧 摄)
淬炼文字,把握传播的风向标
每一篇最终呈现的稿件背后,都经历了严苛的淬炼与打磨。“岭南甄选”突击队副队长禤泳瑜与新宣组组长林伟津如同经验丰富的掌舵者,她们具有灵敏的“新闻嗅觉”,牢牢把握文章的核心主题与新闻传播的风向标。她们带领组员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反复推敲,发起头脑风暴,其目标朴素而坚定:用最通俗易懂却直抵人心的语言,让发生在斗门的动人实践、青年学子的担当作为,被更多人看见、理解并产生共鸣。这种对文字近乎虔诚的打磨,是新宣组确保高质量内容产出的基石。
新宣组工作照(江思慧 摄)
双组驱动,精准触达广阔平台
为高效应对多平台传播的复杂需求,新宣组内部进行了精细化分工,形成了协同并进的模式。稿件组专注于内容的深度挖掘、事件脉络的梳理与文字的精心创作,是团队的思想引擎和内容源头;运营组则化身技艺娴熟的“导航员”,将优质稿件巧妙编辑,精准适配各大媒体平台的风格特点与投稿要求,确保内容顺利推送。这种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得新宣组的传播力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其成果不仅闪耀于院校级公众号,更成功登陆南方+、新快报、大学生一线、大学生云报等省级权威平台以及搜狐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平台,吸引无数关切乡村发展的读者目光,让“岭南甄选”突击队的实践声浪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激荡回响。
新宣组工作照(江思慧 摄)
文字为桥,连接乡野与远方
当突击队的其他成员在斗门大地躬身实践,挥洒汗水时,新宣组组员们则以文字为沉默而坚韧的桥梁。键盘的敲击是另一种形式的深耕,屏幕的微光映照着同样专注而充满热忱的面庞。她们记录汗水,也记录笑容;传递探索的方法,更传递振兴的希望。每一个被她们的文字所触动的远方读者,都可能成为关注乡村、助力振兴的一点星火。
“岭南甄选”突击队新宣组的故事生动证明,在三下乡这幅壮阔的青春图景中,文字工作者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她们敲下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丈量土地的温度,她们以真诚与匠心编织动人的叙事,让那些发生在乡野田间的探索、温暖与成长,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汇入时代发展的澎湃和声。这支队伍不仅忠实地记录着乡村振兴的当下进行时,更以强大的传播之力,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埋下连接更广阔未来的种子。
新宣组工作照(庄晓莉摄)
撰文/李雅雯
摄影/庄晓莉 江思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厚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