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学院星火聚力实践团:以教育初心,播撒希望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10 18: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莫维媛 林艳婷 林华泉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湛江,暑气漫过坡头区的稻田,南调小学的教室里却响起琅琅书声——星火聚力团队的师范生们正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知识的轮廓,也勾勒着乡村教育的微光。为响应国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群怀揣教育理想的年轻人奔赴这里,以“支教为基、拓展为翼、爱国为魂”,在三尺讲台与乡间校园里,书写师范生的青春担当。

图为南调小学的孩子们早读。

课堂筑基:以师范初心启智润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学生佩戴红领巾。

清晨的阳光漫进南调小学教室,照亮了这温暖一幕:实践团成员俯下身,专注为孩子系红领巾,身旁同学安静陪伴。鲜艳的红领巾,是爱国精神的传承纽带,成员以亲和姿态融入学生,践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不仅是仪式,更是师生共筑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晨光里悄然扎根。

图为学生课堂互动。

“同学们,看这道题像不像咱们校门口的小卖部?买3支铅笔要花多少钱呀?”数学课堂上,实践团团队成员举起自制的“价目表”教具,原本抽象的乘法运算瞬间变得鲜活。在南调小学的教室里,团队成员将自身所学转化为“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上,用“故事接龙”激发表达欲,让内向的孩子也敢举起小手;英语课上,编唱简单儿歌,让单词在旋律中扎根。

讲台下,总有藏不住的细节温暖人心。发现一年级学生总在作业本上画小人,实践团团队成员便特意留出“图画日记”时间,鼓励孩子用画笔表达;看到二年级男生算错同一道题三次,团队成员没有催促,而是蹲下来陪他重新梳理思路,直到孩子眼睛亮起来:“老师,我会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课本上的‘因材施教’,直到握住孩子的笔才懂其中分量。”实践团团队成员在支教日记里写道。这些课堂上的瞬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范生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躬身践行。

拓展赋能:用多元实践点亮成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学生探索纸艺。

手工课的桌上,折纸作品堆成小山,孩子们的笑声漫出窗外。“老师你看,这是会飞的房子!”一年级学生举着自己的作品,眼里闪着光。星火聚力团队设计的课外拓展活动,正为乡村孩子打开多元成长的窗口:科学角里,“水的张力”实验让孩子们惊叹“原来水会‘抓’硬币”;操场上,“三人两足”游戏中,此起彼伏的“左、右”口令里,藏着团队协作的萌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的创意互动。

实践团成员们既是组织者,更是“成长观察员”。手工课上,成员们留意到平时沉默的孩子擅长折纸,便特意让其当“小老师”;趣味运动会后,将孩子们的合作瞬间拍成照片贴在“成长墙”上。“拓展活动不是课堂的‘附加题’,而是发现每个孩子闪光点的镜子。”实践团团队成员说。

图为课后互动里的自然小探索。

这些课堂外的实践,让乡村孩子触摸到课本外的世界,也让成员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

图为学生课外实践的求知瞬间。

历史铸魂:分层讲述里的家国情怀

7月7日的南调小学,被一种特殊的庄重笼罩——星火聚力团队以“七七事变”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在这里分年级展开。

低年级教室里,动画短片《卢沟桥的故事》播完,实践团团队成员蹲下来问:“小朋友们,视频里的英雄在保护什么呀?”“保护我们的家!”稚嫩的回答里,爱国的种子正悄悄发芽。他们用简笔画勾勒卢沟桥,在“7月7日”的数字旁画上手拉手的小人,让“铭记”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学生观看 “1937” 主题教育视频。

高年级课堂则多了份深沉。“这是1937年的卢沟桥上,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挑起战争……”实践团团队成员指着史料图片,声音低沉。当讲到抗日战士“用身体堵住枪眼”时,教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如果是现在,我们该怎么做?”问题抛出后,五年级学生站起来:“好好学习,让国家更强!”

图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的“七七事变”学习场景。

这场分层教育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共情的引导。成员们深知,对低年级孩子,是种下“家与国”的朦胧认知;对高年级学生,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责任觉醒。正如实践团团队成员在备课笔记里写的:“爱国教育,是让历史住进心里,让担当融入成长。”

青春回响:在支教实践中淬炼担当

“来之前以为是我们教孩子,来了才发现,是孩子在教我们什么是教育。”支教最后一周的分享会上,实践团团队成员的话让大家沉默又共鸣。七天里,支教组成员们从“紧张到忘词的新手老师”,变成能从容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小先生”;从“担心教不好知识”,到明白“陪伴与鼓励同样重要”。

南调小学的讲台,成了成员们的“成长试炼场”:为了让低年级孩子听懂七七事变,他们反复修改课件,把历史变成“爷爷讲的故事”;为了设计适合乡村孩子的拓展活动,翻遍教育学书籍,结合当地资源调整方案。“师范生的‘初心’,不在课本里,而在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耐心引导里。”实践团团队成员说。

图为黑板前的学生书写瞬间。

这场三下乡支教,是星火聚力团队响应“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更是师范学子对教育使命的青春作答。离开南调小学时,孩子们递来的纸条上写着“老师明年一定要再来,我们会好好学习的”,而师范生们心里早已种下约定:将这份支教的热忱,化作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的力量,让更多乡村孩子的成长路上,有星光相伴。

教育的星火,正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图为星火聚力实践团与学生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华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