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华欣怡、林圣城、陈发炘)7月4日至7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果粮间作助农与文化传承实践团抵达四都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深刻践行“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核心要求。在 “番石榴-水稻”果粮间作模式农业生产,“耕读课堂”教育实践,挖掘诏安“八仙茶”文化内涵等多角度出发,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活力。
▲图为诏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林文绍(左三)出席交流会并发表讲话。公俊凝 供图
果粮探秘,田间课堂解码生态新模式
实践队与诏安县华强果蔬专业合作社共同召开“番石榴-水稻”果粮间作交流会,深入农田和农户共话"番石榴-水稻"果粮间作技术。
诏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林文绍,诏安县华强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华强出席会议,对实践队选择诏安、聚焦农业创新表示欢迎与赞赏,鼓励队员们珍惜基层实践机会,要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深入了解国情农情。
烈日下,队员们向福建农林大学陈发兴教授与邓红红老师学习了该模式管理要点、除草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交流研讨、问卷调查与田间实证等手段,手持土壤多参数测定仪等仪器,穿梭于田垄间系统采集株高、叶距、花果量、土壤氮磷钾含量等多项数据,根据自身专业知识针对性地为农户提供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措施方法。合作社负责人林华强感慨:"这群大学生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图为实践队开展DIY创意扇子课堂。白宝宇 供图
耕读传薪,多层次宣讲激活乡村新思维
次日,实践队深入四都镇西峤村村委,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乡村实际,开启"理论+实践"立体宣讲。
针对当地农户发展需求,队员陈发炘通过案例结合系统阐释共享农业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整合、降低生产成本、拓宽市场渠道,引导农户思考共享模式的可行性,为探索增收途径提供理论依据;面向村内青少年群体,队员白宝宇与华欣怡精心组织了耕读学堂活动,融合传统农耕故事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实践队员公俊凝、王佳颖开设智慧农业专题课程,将前沿农业科技原理转化为具象认知。
队员陈发炘利用小型无人机与青少年展开互动,青少年在互动实践中直观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变革力量,有效培育了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专业兴趣。组织的创意扇子DIY课堂融入植物要素,为乡村美育发展做出努力。他们将课本所学带到乡村,赋予这片土地新的活力,服务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参观诏安县鹤灵峰茶叶有限公司。王佳颖 供图
茶香畲韵,传统现代融合焕发时代新生机
在鹤灵峰茶业,实践团深入漳州市诏安县鹤灵峰茶叶有限公司,跟随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参观制茶车间,见证了“八仙茶”从鲜叶到毛茶的蜕变。采茶、晒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缺一不可,多个步骤对于时间、温度等条件要求严格。
以前,手工摇青工艺需要制茶师整夜值守,而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也有预设程序后自动运行的智能摇青机。通过建立茶叶分级加工体系,确保产能与品质达标。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表示:"希望你们这样的大学生能用专业知识帮助采茶智能设备研发,助理‘八仙茶’文化宣传,提升产品附加值。而后,实践团来到汀洋畲族村参观畲族传统建筑。当无人机在迴澜亭上空划出优美航线时,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将被更多人看见。
听八仙茶母树传奇起源,到八仙茶园亲历采摘过程,识迴澜亭建筑特色与文化,队员们在田地间读懂乡村发展密码,用青春与智慧为乡村未来添砖加瓦。
▲图为大疆农业工作人员指导农用无人机操作方法。陈发炘 供图
智农启航,科技翅膀赋能农业新未来
行程尾声,大疆农业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培训了农业无人机基础操作步骤,通过理论授课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指导队员们重点学习了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中的作业规范,掌握卫星定位系统调试、障碍物识别系统设置等核心技能。
在全程观摩了从工作人员从药剂配比到航线规划的全流程操作规范后,一架大疆T60农业无人机低空掠过“番石榴—水稻”间作实验田,机身携带50升药剂箱,按照预定轨迹进行精准高效喷洒,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科技发展要真正惠及农民百姓,智慧农业必然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实践队将不断增进自身本领,扎根基层,共创农业发展蓝图。
从田间地头到制茶工坊,从古村村委到科技云端,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果粮间作助农与文化传承实践团以"果粮间作"为支点,撬动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的三重变革。正如带队教师邓红红所言:"当青春智慧遇见乡土智慧,乡村振兴的蓝图正被这群年轻人重新着色。"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创新回应期待,在诏安大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三农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发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