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大学子探罗坊会议馆,从红色印记汲振兴力

发布时间:2025-07-08 16: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柏岩 李奥博 董世彦 朱一清 朱佳琪 曹加梦 卢嘉昕 李天泽 郑洪举 袁苗苗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8日讯(通讯员:刘柏岩 李奥博 董世彦 朱一清 朱佳琪 曹加梦 卢嘉昕 李天泽 郑洪举 袁苗苗)为深切追寻革命足迹,赓续红色精神血脉,筑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根基,推动红色历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促进校地红色资源共建共享,7月8日,人和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江西农业大学“沼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寻访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主题红色走读活动。怀着崇敬与求索之心,大学生们奔赴承载厚重历史的罗坊会议纪念馆与蒙山革命纪念馆,在沉浸式学习中触摸峥嵘岁月,于历史现场叩问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澎湃涌动。

蒙山烽火:浴血坚守铸就信仰丰碑

晨光中,青年学子列队步入江西蒙山革命纪念馆。肃穆的氛围瞬间将众人拉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烽火岁月。在讲解员低沉而有力的叙述中,一幅红军浴血坚持的壮烈画卷徐徐展开——展柜内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磨损严重的草鞋、字迹模糊的革命志士登记表,无声诉说着物资极端匮乏下的斗争艰辛。最震撼心灵的当属英烈厅。灯光聚焦于一面斑驳的革命旗帜,其上的弹孔与血迹清晰可辨——这是蒙山阻击战最后七名革命志士牺牲前守护的旗帜。带队导师沉痛讲述:“他们平均年龄仅22岁,弹尽粮绝时高唱《国际歌》跃入深渊,用生命践行‘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学子们轻抚复刻的旗帜浮雕,指尖划过一个个镌刻于墙的英烈姓名,仿佛触摸到信仰熔铸的滚烫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

罗坊星火:实事求是点亮决胜之路

午后,队伍转赴罗坊会议纪念馆。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关键转折点的智慧光芒。在复原的会议旧址,樟木方桌旁摆放着毛泽东同志用过的煤油灯。志愿者们俯身细读《兴国调查》手稿影印件,惊叹道:“800多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人口结构、土地分配……如此翔实的田野调查,竟是战火纷飞中完成的!”电视教育厅中生动演绎了1930年那场改变战局的会议:面对“左”倾冒险主义压力,毛泽东同志手持调查报告据理力争,以湖南农民“畏敌如虎”的实例,力主“诱敌深入”战略。当屏幕中的毛泽东挥笔写下“敌进军退,敌驻军扰,敌疲军打,敌退军追”十六字诀时,场馆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

思想交锋:历史叩问淬炼精神钢火

走读途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叩问”研讨在纪念馆庭院展开。师生围坐古樟树下,直面灵魂的对话激烈交锋:

“蒙山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面对导师提问,一位志愿者结合见闻答道:“是‘竹签当枪也要战’的血性!就像展厅里那位用身体堵枪眼的战士,诠释了信仰高于生命的真谛。”另一位志愿者补充道:“更是‘依靠群众破重围’的智慧。没有老乡冒死送盐送情报,红军无法在深山生存三年。”

“罗坊会议的启示对乡村振兴有何借鉴?”这一问题引发更热烈讨论。一位同学说:“‘诱敌深入’启示人们因地制宜——就像发展产业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而《兴国调查》说明:政策制定必须像毛泽东同志那样,扎进田间听民声!”导师赞许地总结:“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新时代‘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始终是革命者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思想火花碰撞中,“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的精神谱系从抽象概念化为了具象标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

薪火相传:红色沃土孕育时代新人

此次红色走读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结出了丰硕育人成果。蒙山烈士“向死而生”的抉择与罗坊会议力挽狂澜的智慧,使学子们真切感受信仰之力。并且在辨析“左”倾错误危害、体悟调研精髓的过程中,青年们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钥匙。回校后的学子们,一定会将学习到的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青春之力与其结合,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迸发出更加强烈的激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夕阳为罗坊会议旧址的白墙镀上金辉,返程的学子们频频回望。蒙山的松涛、罗坊的灯火,已化作他们心中不灭的星辰。“寻访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这不仅是行程的终点,更是青春接力的起点。当年轻一代在红色沃土读懂“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复兴之路的征途上,必将闪耀更多坚定而炽热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