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实践第一天,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踏入耕读李家,青苔小径、叮咚山溪与岩壁石斛交织成天然画卷。先民开凿的采药栈道,凹凸痕迹镌刻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红色岩层的褶皱,封存着远古浅海与地壳运动的时光故事。李家岩桥的天然石拱,砂岩经岁月雕琢的完美弧度,尽显自然鬼斧神工。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耕读李家 刘皓月供图)
“山水褶皱里的千年密语”:当丹霞地貌遇见人文智慧
在大金湖,社会实践队聚焦水上丹霞地貌调研:观测大赤壁岩壁纹理与碧水相映之景,记录水漈瀑布水流形态与生态影响,探访猫儿山“金猫蹲坐”“三剑峰”地质奇观,追溯斜线天岩隙形成密码。于明清园与聚贤堂,从地质视角解码古建筑智慧,徽派砖石地基与当地岩体的紧密关联,诠释古人“就地取材、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让人文与地质的千年脉络触手可及。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大金湖 刘皓月供图)
“红军标语里的滚烫信仰”:苏区精神的新时代回响
炉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社会实践队进行默哀仪式,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下,仿佛能听见红34师战士的呐喊。红军战壕斑驳土埂间,弹坑与掩体诉说着往昔,陈树湘师长带领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浮现眼前,“保卫苏区”的信仰炽热而坚定。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炉峰山举行默哀仪式 庄政昊供图)
红军街上,青石板路承载岁月,老墙缝隙里红军标语的余温尚存。推开朱德、周恩来同志旧居木门,作战地图折痕与熄灭的煤油灯,重现1933年革命岁月。岭下村老游击队员黄炳茂的“一杯米酒的故事”、“三个不要忘记”的嘱托,让苏区精神在新时代散发醇厚芬芳。太和堂“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的墨痕与苏维埃旧迹,让队员读懂信仰如何在红色故土扎根生长。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红军街 刘皓月供图)
“多方联动中的振兴密钥”:青春智慧点亮发展蓝图
社会实践队与泰宁县文化与旅游局座谈,围绕旅游资源挖掘、红色研学推广、大学生返乡就业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文旅局王观富主任分享铁路对旅游经济的推动及项目帮扶成效,寨上、九龙潭等核心景区运营经验为队员开拓思路。南会村康养园借“天然氧吧”打造疗愈港湾,梅口闽台茶旅融合项目投资3000万盘活闲置资产,以茶为媒促进两岸合作,成为乡村振兴生动范本。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林伟强副院长与柯少俊老师亲临慰问,关切实践难点,从专业视角梳理思路,为实践注入温暖动力。
“古厝雕花里的文明密码”:青春方案续写千年文脉
收官之日,队员走进尚书第,解码这座明代官邸的“礼制活棋”。前厅《郭子仪拜寿》木雕暗藏官宦规制,中堂“四世一品”匾额彰显家族中枢功能,后寝雕花屏风勾勒礼教边界。0.8米厚的封火墙、铜钱状排水孔,藏着闽北先民生存智慧;孝友堂“忠孝传家”楹联,揭示李春烨家族五代科举入仕的家风密码。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尚书第 刘皓月供图)
六日的实践,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以“多元视角调研泰宁,古建保护链接未来”为宗旨,构建起对泰宁的立体认知。实践队将整合调研成果,为泰宁“地质+古建+文旅”融合发展提出青年方案,用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此次实践虽已结束,但青春助力泰宁振兴的征程,才刚刚启航。
(通讯员 栗庶杰 刘伟琦)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栗庶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