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枥境守望 根脉永续”实践团赴舟山普陀岛开展暑假实践(二)

发布时间:2025-07-07 12: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雨晴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6月30日,继抵达并初步了解普陀鹅耳枥概况后,园林学院“枥境守望 根脉永续”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赵鑫磊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普陀山腹地,围绕全球唯一的野生普陀鹅耳枥植株及其文化生态价值,展开了进一步的实践调研工作。本次实践的核心在于深挖古树人文内涵、实地印证历史脉络、并探索文化赋能保护的新路径。

▲图为普陀鹅耳枥群

(一)深耕田野:口述历史的深度采集与活化

实践团成员以古树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古道,展开了访谈工作。寻访当地老人、导游以及居民。

实践团聚焦于普陀鹅耳枥的发现历史、相关传说故事,着重挖掘了几十年来当地社区以及保护工作者的保护行为细节、情感记忆与价值认知。团队成员通过用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力求珍贵的“声音档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

(二)实地印证:在古树现场感知“根脉”力量

在收集了大量口述线索后,实践团在普陀鹅耳枥野生植株所在地进行实地踏勘。在允许的范围内,实践团近距离细致观察古树的生存状态。

▲图为实践团对普陀鹅耳枥(子群)进行讨论

实践团对照前期访谈中获取的历史信息,认真勘察古树周边的地理环境、历史遗迹等,在现实场景中印证和串联起历史脉络。团队成员还利用专业设备,补充记录了古树的形态细节。

▲图为实践团对勘察古树周围环境

(三) 展望:从实践到成果转化

随着实地调研阶段的完成,“枥境守望 根脉永续”实践团满载一手资料与创作灵感,进入关键的“成果转化阶段”。

▲图为图为实践团在古树中寻找感悟 

基于实地调研的感悟和前期创意,实践团在赵鑫磊老师及学院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创产品的深化设计、打样与制作,确保其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和传播力; 利用收集的影像素材和口述内容,剪辑制作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讲述普陀鹅耳枥的前世今生与守护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雨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