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探茶韵,湛科学子坊内解码蒲坑茶传统工艺

发布时间:2025-07-07 12: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佩仪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日讯(通讯员 黄佩仪)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传统工艺正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然而在蒲坑茶的制作过程中,传统工艺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2025年7月1日,为了弘扬传统制茶工艺文化,湛江科技学院“晨曦”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清远市蒲坑村探访与学习蒲坑茶的制作过程,并与蒲坑茶制茶工艺传承人蒋伙生一同感受这一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

图为制茶工艺传承人蒋伙生的作坊。晨曦实践团 供图

清远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温暖湿润,为茶叶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气候条件。同时,这里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海拔800米以上的山体遍布,不仅光照充足,土壤酸碱度也十分适宜,契合蒲坑茶的生长习性,使得蒲坑茶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广泛种植。每年春秋两季,正值蒲坑茶成熟的黄金时期。由于茶园位于高山深处,路途遥远,茶农们每天清晨6点半便要启程,奔赴茶园采摘鲜嫩的新叶。这些新叶色泽翠绿、茶香清新,是制作优质蒲坑茶的核心原料。制茶工艺传承人蒋伙生在访谈中透露,每年蒲坑茶的制作成本高达数十万元,其中除草、运输、人工等费用一应俱全。由于山坡陡峭、道路崎岖,机械设备难以通行,采摘工作只能依靠人工完成。尽管这样大幅增加了人工成本,但却有效保证了茶叶品质,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山地生态环境。由此可见,蒲坑茶的采摘不仅艰辛,成本也相对较高。

图为蒲坑茶大茶山。晨曦实践团 供图

团队成员跟随蒲坑茶制茶工艺传承人蒋伙生走进作坊,沉浸式体验传统制茶技艺。制茶首道工序便是杀青,这是奠定茶叶品质的关键步骤。作坊内,蒋伙生熟练地在灶膛内添柴,随着火苗跃动,传统炒茶机器被逐渐烧热。待机器内温度稳步攀升,他迅速将新鲜采摘的茶叶倒入其中。在200多度的高温下,茶叶在机器中持续翻炒40分钟,整个杀青过程一气呵成,将茶叶的鲜叶气息牢牢锁住。

图为制茶第一道工序。晨曦实践团 供图

经杀青后的茶叶被迅速铺展在洁净垫子上散热,待温度稍降,便进入下一道关键工序——揉捻。蒋伙生将茶叶倒入传统揉捻机,随着机器运转,叶片在翻滚挤压间持续25分钟,细胞组织被充分破坏,不仅激发出更浓郁的茶香,也为后续冲泡时释放醇厚滋味打下基础。

揉捻完成后,茶叶迎来最终蜕变——烘干。蒋伙生将松散的茶叶均匀铺入传统烘干机,这一步骤直接决定茶叶品质,需全程紧盯火候。烘干三四分钟后,他熟练地用工具将茶叶搅散,确保受热均匀、水分充分蒸发。此后,每间隔四分钟便重复一次搅散动作,如此循环四次。凭借数十年经验,他通过观察茶叶色泽变化、触摸叶片质地判断烘干程度。当原本翠绿的茶叶逐渐转为墨色,轻捻即碎、手感干脆时,历经杀青、揉捻、烘干三道古法工序的蒲坑茶,终于完成从鲜叶到佳茗的华丽转身。

图为制茶第三道工序。晨曦实践团 供图

在与制茶工艺传承人蒋伙生的交流中,团队成员得知5斤新叶仅能制成1斤成品蒲坑茶。此次采摘的20斤新叶,历经三道传统工艺精制后,最终仅得5.3斤成品茶。这一数据直观展现了传统蒲坑茶制作工艺的精细考究——每一斤茶都凝结着繁复工序的心血,更凸显其珍贵之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蒋伙生先生合影 晨曦实践团 供图

此次探访蒲坑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让实践团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蒲坑茶的生长习性、作用功效和制茶过程,以及清远蒲坑村特有的历史文化。制茶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蒲坑茶是广东省清远市蒲坑村的代名词,凝聚着世世代代传承者的智慧和心血,承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相信在一代代制茶人和实践团的共同努力下,蒲坑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将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一古法匠心的美味,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