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日讯(通讯员 李国明)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晨曦”实践团19名同学及1名指导老师,先后于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蒋生记高山茶厂、石潭镇山茶小院开启“非遗茶韵・青春助农”系列直播,通过镜头向全国网友推荐清远非遗蒲坑茶。两日直播时长分别达1小时40分与1小时41分,累计吸引超1700人次观看,点赞量突破21.6万。实践团以“数字赋能非遗、青春助力振兴”为初衷,旨在破解茶厂销售渠道单一困境,推动蒲坑茶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种类辨识与互动科普:解构蒲坑茶的品质密码
“宝子们看镜头!这三款茶从左到右分别是柚壳茶、蒲坑茶、化橘红茶,认准蒲坑茶‘紧结显金毫’的干茶特征。”实践团成员配合手势,将三款茶的干茶成品展示。特写镜头下,蒲坑茶干茶呈现乌润紧结的条索状,表面分布金色茶毫,“对比普通绿茶的单芽形态,蒲坑茶保留一芽二三叶,茶毫含量高出30%”。
实践团成员展示茶厂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茶园的实拍图片,并解析云雾漫射光环境如何促使茶毫生长。成员详解蒲坑茶核心生长要素:“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茶园年均漫射光1100小时,云雾如天然柔光罩,让茶叶积累更多茶多酚与氨基酸。”团队设计“山茶盲测”互动环节,网友通过观察茶色与外观辨别茶类,实时弹幕互动量超870条,“蒲坑茶干茶好特别”“化橘红茶原来长这样”等讨论刷屏直播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蒋生记高山茶茶厂做直播准备。晨曦实践团 供图
沉浸式品茶与实践叙事: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
“大家可以观察这两杯茶的颜色,左侧是前一天刚制的新茶,右侧是5年陈化蒲坑茶,两者茶汤与口感差异显著。”实践团成员手持长嘴茶壶演示“回旋注水法”,水流沿杯壁旋转注入,茶叶在水中如舞姿般舒展。新茶汤色透亮呈现嫩黄绿色,汤面浮着细密茶毫,入口鲜爽清甜,伴有草木的清冽感,苦味极淡且迅速化开,回甘主要集中在舌尖,持续约5-6秒;5年陈化茶则呈琥珀金色,呈现“甘爽带韵”的独特风味,初尝有轻微陈香,3秒后回甘从喉咙深处涌出,蔓延至整个口腔,持续时间超10秒,尾韵带有淡淡兰香。慢镜头捕捉下,新制茶叶舒展速度更快,叶底柔软鲜绿;而陈化茶叶经三次冲泡仍保持完整形态,叶底色泽深褐,用指尖轻捏仍有韧性。实践团成员引导观众观察杯底:“新茶叶底柔软,陈茶叶底更有韧性,这是岁月沉淀的痕迹。”
图为实践团成员演示泡茶现场。晨曦实践团 供图
直播接近尾声,茶厂负责人蒋伙生感慨地说:“看到这么多朋友对蒲坑茶感兴趣,真的很开心。蒲坑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石潭镇的文化象征,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和记忆。”他表示,希望能借助直播等数字化手段,让蒲坑茶被更多人知晓,也期待有更多年轻人能加入到传承和发展蒲坑茶产业的队伍中来。
图为茶厂负责人蒋伙生向观众展示泡好的茶。晨曦实践团 供图
推开小院门遇见蒲坑茶:从茶厂到文化空间的叙事拓展
转场至石潭镇山茶小院,实践团以“非遗茶韵的现代生活美学”为主题,将直播场景设置在老茶器与茶产品陈列区。实践团成员结合蒲坑茶制作现场,为观众们详解“杀青-揉捻-碳火烘烤”三大核心工序,与此同时,关联茶厂直播中“800米高山茶园”的环境优势,解释“云雾漫射光、富矿土壤如何塑造茶叶品质”,构建从“茶园-茶厂-小院”的产业链。
图为制茶的设备展示。晨曦实践团 供图
实践团成员带领观众沉浸式游览石潭镇山茶小院。镜头扫过与茶厂工艺场景相呼应的古朴竹编晾晒容器,转向茶室区域:古色茶桌搭配简约木椅,墙面“福、禄、寿、喜”书法作品与茶香交融,展示架上茶器、荣誉证书、特色摆件错落陈列,生动呈现“茶+生活美学”的融合场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山茶小院直播合影。晨曦实践团 供图
从海拔800米的高山茶园到千万网友的手机屏幕,两场直播如纽带般连接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技术。当00后大学生用镜头记录茶农的粗糙手掌,当非遗传承人的匠心遇见电商流量,清远石潭镇的蒲坑茶正突破地域限制,在数字时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