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怡琳、严冬妍、郑诗婉)为深挖大埔陶瓷文化宝藏,探索非遗“活态化”新路径,7月5日,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继首日探访富大陶瓷非遗工坊与富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后,步履不停,深入大埔县博物馆、埔娃娃会客厅与泰安楼,开启了一场溯源历史、对话当下、启迪未来的文化探索之旅。
溯源千年:大埔县博物馆里的瓷脉回响
步入大埔县博物馆,巨型的大埔县城总体规划沙盘率先闯入视野,微缩的山水城郭在灯光下流转。往前走,明代“父子进士”牌坊模型在展厅中巍然矗立,牌坊模型上精雕细琢的祥云瑞兽纹饰。穿过牌坊,客家传统服饰展区铺陈开来,从“交领右衽”的古老形制到蓝靛染就的“客家蓝衫”,每一道褶皱都浸染着“勤俭崇文”的民系基因。 行至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血与火的史诗气息扑面而来。展柜中三河坝战役的锈蚀土枪与《星星之火》手稿并陈,展墙上叶剑英指挥作战图、方方领导边区纵队解放38县的路线,凝固成“廿载红旗不倒”的血色史诗。
图为大埔县城总体规划沙盘 梁晓晴 摄
活化新生:埔娃娃会客厅的IP创意风暴
走进活力四射的埔娃娃会客厅,负责人向队员们生动展示了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既有以“官方兔埔娃娃”作为红色文化旅游的核心符号,又有以“陶瓷娃埔娃娃”作为亲子体验游的特色亮点激活产业动能,二者共同构成大埔文化IP矩阵,从创意文具、特色茶具到精美饰品、文化摆件,这些“带得走、用得着”的文创将客家文化符号创新融入日常生活。负责人还提到,目前正打造以埔娃娃IP形象为串联点,将打卡点、富大陶瓷非遗工坊、富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历史景点相连接的特色旅游路线,推动IP从静态展示升级为可深度参与的文旅体验。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与埔娃娃负责人黄喾(笔名) 罗宇洋 摄
古韵新声:泰安楼里的文旅融合实践
今日行程的最后一站,队员们探访了被誉为“客家的水立方”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埔泰安楼。
移步楼内,方中带圆的铜钱状整体布局(前有聚财鱼塘,后接弧形围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拾级而上步入二楼,这里是历史与人文的展廊,队员们驻足邹鲁祖居敬爱堂的模型,它背靠蜈蚣山,经阳光折射在特定时刻形成“蜈蚣吐珠”的奇观,凝聚客家风水玄机。转过展廊,客家精神的星芒扑面而来,玻璃展柜中“勤、俭、诚、朴”四字家训,滋养出“百校之父”田家炳。三楼屋檐逐层外挑,既暗喻“步步高升”,又巧妙解决了排水难题,队员们指尖抚过那些出于防御目的而开得较小、仅设于三层且可拆解逃生的瞭望窗,感受着嵌入墙体70公分的坚实守护。抬头仰望,家家户户的门口上房均有一个阁楼——这便是贮藏珍贵粮食的空中粮仓。屋梁上静悬的古老滑轮,无声诉说着当年利用垂直空间、保障长久生存的空间统筹术。泰安楼,这座凝固的史诗,以其无言的力量,激励着青年一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坚实桥梁。
图为大埔泰安楼大门 崔子梦 摄
步履不停:传承与创新的青春答卷
一日三地,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完成了从历史纵深到产业前沿、从文化地标到文旅现场的立体穿梭。在大埔县博物馆,触摸千年窑火的温度与瓷脉绵延的坚韧,溯源文化根基;在埔娃娃会客厅,惊叹于IP赋能下传统非遗的年轻态表达与蓬勃市场活力,感受创新转化;于泰安楼中,则亲身体验文旅融合如何为古老遗产注入当代生命力。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守护非遗,既要深扎传统的根脉,汲取客家大埔青花穿越时光的不朽魅力;更需张开创新的羽翼,借力IP叙事、体验经济和跨界融合,让陶瓷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潮”起来、“走”出去。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将以青春之思、创新之力,持续探寻大埔陶瓷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的“破圈”密码,为擦亮“中国青花瓷之乡”金名片贡献智慧与汗水!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于泰安楼前合照 罗宇洋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冬妍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