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刘雨)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弘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皖江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6月26日至7月2日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文献研究、企业走访、非遗体验、纪念馆参观等形式,探寻阜南柳编的工艺魅力与创新方向,学习王家坝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寻根柳编历史:从传统工艺到非遗名片
阜南柳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便是“柳编之乡”,其工艺以杞柳为材,编织技法细腻,产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2010年,阜南柳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首日,团队系统查阅了阜南柳编的历史文化及非遗保护政策,了解到柳编产品远销海外,但同时也面临手工技艺传承断层、设计创新不足等挑战,同时还查阅了王家坝历次抗洪历史、相关文献和王家坝精神研究材料。
6月27日,在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带领团队参观展品陈列馆。队员们参观了企业展厅内琳琅满目的柳编产品——从果篮、家具到艺术装饰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令人惊叹,柳编产品已突破传统形态,融入现代设计元素。
▲图为佳利工艺徐思男为团队介绍柳编产品 蔡蕊蕊 供图
团队拜访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学进,聆听他与柳编结缘的故事。“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每一根柳条都要‘刚柔并济’。”“柳编的关键在于选柳、剥皮、晾晒、编织四步,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底。徐师傅表示,柳编编的是心。在他们心中,柳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情怀。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徐学进 曹慧慧 供图
实践团队与指导老师在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举行了授牌仪式,为校企合作推动非遗创新奠定基础。
▲图为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徐学进进行授牌仪式的合照 曹慧慧 供图
对话抗洪记忆:王家坝精神的生动诠释
6月28日,团队转赴阜南县王家坝镇,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泄洪闸口模型、泛黄的抗洪照片、村民手写的“请愿书”,再现了自1953年以来16次开闸蓄洪的壮举。团队成员在讲解中了解到,每当淮河汛情危急,王家坝人民便以“舍一隅保全局”的胸怀配合开闸分洪,用淹没家园的代价守护下游千万群众安全。馆内陈列的破旧棉被、锈蚀铁锹和泛黄的分洪令文件,再现了淮河流域特大洪水中蒙洼蓄洪区群众连夜转移的感人场景。
团队成员在“庄台生活复原区”驻足良久,被村民们“水退人进、重建家园”的坚韧深深触动。这种“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精神值得大家钦佩和传承。
▲图为纪念馆内人员讲解 曹慧慧 供图
匠心手作体验:当柳编技艺遇上青春创意
实践后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编织技艺。在老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选料、泡柳、起底、编帮等全流程。柳编师傅介绍,杞柳需经去皮、晾晒、熏蒸等工序才能使用,而编织时需掌握“紧实均匀、纹路流畅”的诀窍。
在师傅的指导示范下,队员们拿起柳条,学习基础的编织手法。从去皮、浸泡到编织定型。柳编的技艺并不轻松,柳条轻易就会折断或者松散,因此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技巧。但在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大家逐渐掌握了要领,一根根柔韧的柳条在指尖穿梭交错,慢慢成形,集体创作了一朵“柳编荷花”。
▲图为团队成员和柳编师傅学习柳编技艺 徐徽晴 供图
作品以传统编法为底,花瓣层叠舒展,将非遗技艺与自然艺术巧妙融合,赢得了师傅们的称赞。此次柳编手作体验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实践,更让参与者在慢工细活中体会到匠人精神的坚守与执着,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完成的柳编荷花作品 曹先云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柳编师傅合影留念 傅晓倩 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充实,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到了阜南柳编的文化价值,更在抗洪精神的洗礼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使命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契机,积极传播非遗文化,弘扬奉献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先云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